應該說鄧禹實際上看到了天下形勢的發展,這是一個極有遠見的思想。他是在勸劉秀趁天下大亂之際,徹底擺脫更始政權,獨立發展自己的力量。鄧禹的想法和劉秀不謀而合。此後,鄧禹跟隨劉秀打天下,常常為劉秀出謀劃策,成為劉秀得力的臂膀。
劉秀於河北攻克邯鄲後,力量大增,雖然劉玄封他為蕭王,但他已經不再聽從劉玄的調遣,而是伺機稱帝。此後,劉秀派吳漢發兵征服銅馬部,但幽州牧苗增拒不出兵,劉秀便立即派人將其就地正法,大振軍威,一舉攻克銅馬、高潮、重連、大彤、青犢、尤來、大槍、王幡等部農民起義軍。
在打敗銅馬起義軍後,劉秀對其投降部眾將領不僅不加懲罰,而且一一依其級別進行封賞,加以重用,有許多將領得以封為列侯之爵。當招降高潮、重連部後,劉秀也同樣對其部眾進行了封賞。但歸降部眾都不相信這是真的,心存疑慮,認為這是劉秀搞的權宜之計,說不定哪天又會將他們處死,因此,他們常常處於一種恐懼狀態當中。劉秀知道後,便讓他們各自回歸軍營,擔任自己原來隊伍的將領,自行管理自己的隊伍,劉秀等人不加幹涉。而劉秀更是常常獨自一人騎馬到各部隊,和各部隊的將領士兵們平和交談,沒有一點兒居高臨下的態勢。這使得歸降將士深受感動,稱讚道:蕭王如此推心置腹,平等待人,我們還有什麼疑慮,怎能不為蕭王效死盡力呢?他們還親切地把劉秀稱之為“銅馬帝”。
更始帝敗降赤眉軍後,原劉玄大司馬朱鮪仍堅守洛陽,劉秀連續三個月都未攻下,十分著急。他想到了岑彭,岑彭是劉秀稱帝之後新投降過來的。當時,劉秀率兵進攻河內(今河南武陟),守將韓歆堅守城池,岑彭勸他說:更始無道,光武大度,又是漢室皇族,我們不如棄暗投明,將來也好有個歸宿。韓歆不聽,直至糧盡才被迫投降。劉秀要殺韓歆,重用岑彭。岑彭則上書劉秀,說:人各為其主,為主盡忠難能可貴,殺死他沒有任何的好處,理應好好款待。劉秀采納了岑彭的建議,拜岑彭為廷尉,仍封歸德侯,行大將軍事,派韓歆到鄧禹手下當了一名軍師。這使岑彭、韓歆二人感激不盡,同樣,劉秀也獲得了更大的聲望。劉秀招來了岑彭,述明己意,岑彭欣然前往。岑彭見到朱鮪,對他稱讚劉秀寬宏大量,然後,岑彭又分析了形勢,說:如今天下歸心光武,大勢所趨,你為何還死守洛陽一個孤城不放呢?朱鮪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說:劉秀英明,我朱鮪也早已有所耳聞,十分欽佩。怎奈其兄劉□被殺,我也參與其中。劉玄派劉秀去河北時,我也曾力阻,這一切都是劉秀所不容的。因此,我也隻好以死守城力戰。岑彭無法說服朱鮪,回去向劉秀報告,劉秀聽罷,笑道:將軍不是曾說各為其主嗎?朱將軍原為劉玄信將,當然應為其忠心耿耿,出謀劃策,這並沒有什麼不對。這也正是朱鮪有才識之處。況且事情已經過去,朱將軍不必憂慮。劉秀雖才疏學淺,然計較小事,拒絕賢才,這不是我劉秀的做法。岑將軍可以回去向朱鮪言明,若真意來降,官爵保留,何談治罪。劉秀的誠意感動了朱鮪,朱鮪隨即投降。其後,劉秀封其為平狄將軍,拜扶溝侯。
在劉秀英名的感召下,南陽卓茂也來歸附。卓茂幼年聰明好學,精通儒學,並且為人溫恭謙讓,有才幹。西漢哀帝、平帝年間曾為密縣縣令,據說他治理密縣幾年時間,縣境內教化大行,道不拾遺。後升京官。劉玄稱帝後,卓茂任侍中祭酒,盡管職位不高,但他亦能勤勤懇懇。因為他認為劉玄是西漢皇室,有資格做皇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看到劉玄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好皇帝,所以對更始政權十分失望。此間,卓茂對劉秀也有所耳聞,認為劉秀必成大器。當他聽說劉秀在河北稱帝後,便不辭而別,步行到河北投奔劉秀。對於卓茂的才能,劉秀也早有所聞。於是他便派專使去迎接卓茂。卓茂來到後,即刻召見,並下詔任為太傅,封褒德侯。
鄧禹、岑彭、韓歆、朱鮪、卓茂等一大批賢能之士的歸附,使劉秀實力大增,很快統一了全國,重建漢朝,史稱東漢。
還漢世輕法
東漢初年,由於經曆了長期戰亂和饑荒疫疾,社會經濟凋敝。劉秀生長於民間,還從事過商貿活動,對百姓的疾苦和稼穡之艱難還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後,麵臨著恢複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等迫切問題,因此,他廢除了王莽時許多苛酷的法令,並以身作則,提倡節儉,注意傾聽下層百姓的呼聲,認真檢查督促地方官吏,推行了一係列休養生息的政策。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王朝建立的幾十年間,由於統治者們的暴虐和戰亂破壞,人口銳減。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始二年(2),全國有民戶一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戶,人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但經過王莽篡漢、更始政權等大大小小政權的統治,再到劉秀中興統一全國的中元二年(57),短短的五十多年時間裏,全國隻剩下民戶四百二十七萬一千六百三十四戶,人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出現了“百姓虛耗,十有二存”的悲慘景象,由此可以想見當時土地大量拋荒的情況。
麵對這一局麵,劉秀總結曆史經驗教訓,製定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
首先是寬政以安民。他簡政措施的一個具體內容,就是“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通過廢除王莽暴政的繁苛法令,恢複漢初的簡政輕刑,以達到“務用安靜”的目的。
劉秀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曾前後六次頒布解放奴隸、三次頒布禁止虐殺奴隸的詔令。如建武二年(26)劉秀下詔說:凡是老百姓嫁出去的女兒,賣給別人的子女,如果想回到父母身邊的,悉聽尊便。有人膽敢拘拿阻止,一律按法律論處。建武三年七月,又發布詔書說:男子八十歲以上,十歲以下,以及婦女隨從犯罪的,隻要不是逆倫絕理、詔書有名而特許逮捕的,都不得係獄。須驗問清楚的應當馬上驗明正身。女犯可以回家,由本人出錢上山伐木以代罪。建武六年(30)宣布:王莽之時凡是被罰為奴婢而不符合從前法令的,一律放免為庶人。建武十一年(35),又三次下詔:凡是殺死奴婢者不得減罪;敢於使用各種酷刑殘害奴婢者,按律論處,放免曾受酷刑的奴婢為庶民;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的法律。建武十三年、十四年,在隴蜀平定後,劉秀又兩次下詔宣布:益州、涼州百姓被掠賣為奴婢的,一律放免為庶人。誠然,劉秀釋放奴隸和改善奴隸地位的詔令,有很大的局限性。從年限上講,主要是王莽當政之時淪為奴隸的人;從對象上講,主要是指原來具有吏民身份的人;從地域上講,主要限於青、徐、涼、益等州,也就是指在劉秀政敵統治區域內淪為奴婢者。盡管如此,這些詔令的頒布與實施,使很多奴婢獲得了解放,這對於增加社會勞動力、緩和階級矛盾是有一定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自耕農淪為奴隸的發展趨勢。在東漢一代,奴婢問題比西漢已有所緩和。
其次是整頓吏治。劉秀明白,吏治的好壞與否,關係到國家的興衰。他親眼見到西漢末年以及王莽政權吏治腐敗所帶來的後果,深感中興大業離開清明的吏治隻能是一紙空文。因此,劉秀在建武六年時就下決心歸並郡國,裁汰官吏。經過歸並,最後省並了十個郡、國,四百多個縣、邑、道、侯國,相應的官吏也被裁去十之八九或多或少改變了十羊九牧的狀況,並節省了大量的開支,無形中給下層百姓減輕了負擔。同時,劉秀還通過各種形式選拔賢能的良吏。察舉和征辟就是其中之一。所謂察舉,就是地方州郡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各種名目,把那些有名望、有德行的人士推薦給政府,經過考核合格後任以官職。所謂征辟,就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一些有聲望或具某一才能的人直接任以官職。這種製度,應該說在最初實行之時確實選拔了不少人才,為東漢初期的政治帶來了一定的好處。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劉昆、京兆(今陝西西安西北)人第五倫、陳留人董宣等皆是通過各種方式網羅到的有用人才。
如董宣,為司徒侯霸所征辟,任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南)相。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不畏豪門。據說劉秀姐姐湖陽公主的一個家奴黃黑,有一次到洛陽東市閑逛時,遇到一位老人賣珠子,他相中了,便要出錢買下來送給主子湖陽公主,隻是給的價錢太低,老人不想賣。黃黑大怒,一劍把老人殺死,搶了珠子揚長而去。圍觀的百姓被黃黑的舉動激怒了,他們聯名去洛陽縣衙告狀。當時洛陽縣令就是董宣,他聽說湖陽公主的家奴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奪別人的東西,還把人給殺了,便立即派手下捉拿,眼看就要追上了,可黃黑一下子跑到了湖陽公主家中。這下衙役們傻眼了,誰也不敢進入公主家中捉拿逃犯,無奈隻好回縣衙報告董宣。董宣也沒有辦法,隻好靜等時機。有一天,董宣聽說湖陽公主有事出門,要經過夏門亭,黃黑一定會跟隨出行,便帶領一幹人馬提前埋伏在那兒。公主的隊伍剛剛行到夏門亭,董宣便帶人攔住去路,要公主交出犯人。黃黑一見,腿腳就軟了,幾乎站立不住。公主見狀,大聲說道:怕什麼,我就不信一個小小的縣令膽敢在我麵前撒野!回頭又問董宣道:你是何人?膽大包天,竟敢攔住皇家車輛?董宣毫不畏懼,上前施禮答道:臣乃洛陽縣縣令董宣。隻因殿下家奴殺人,罪不當恕,請公主交出罪犯。公主拒不交出黃黑,董宣大怒,以刀劃地說:公主縱奴行凶,已為過失,如今再包庇罪犯而不交出,過失更大,不交出凶手,公主斷不能前行。公主萬沒料到一個小小的縣官竟如此天不怕地不怕,隻好對黃黑說:你先隨他去吧,諒他也不敢動你一下。公主話還沒有說完,在旁邊站立的董宣乘黃黑不備,一刀把他給結果了。公主見狀,覺得很沒麵子,一邊哭叫大罵,一邊轉身飛奔到朝廷告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