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光武神武不可測(1 / 3)

鬱鬱舂陵舊帝家,黍離千古此興嗟。蕭王何事為天子,本愛金吾與麗華。

——[宋]宋庠《懷古》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也是新莽末年、東漢初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為東漢王朝的奠基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胸懷複漢誌

劉秀於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北),當時,他的父親劉欽是濟陽縣縣令。在劉秀九歲之時,父親劉欽去世。劉秀跟著叔父劉良度過少年時代並長大成人。

據說劉秀小時候是個十分乖巧的孩子。他在家表現得尤為勤快,處處幹些實事,給人一種誠懇憨厚、性格平和的印象。為此,他的哥哥劉□很是看不起他。劉□自比劉邦,而把劉秀比作劉邦的二哥劉喜,認為劉秀就像劉喜那樣目光短淺,胸無大誌,並常常以此來嘲笑劉秀,但劉秀並不在乎。新莽地皇年間,劉秀在長安讀書,由於家境並不富裕,他帶的學費很快用完了。為了能夠繼續讀下去,劉秀一邊拉腳掙錢,一邊堅持讀書。也就是在此期間,劉秀通讀了《論語》、《尚書》等儒家經典。據說有一次當他讀到《論語·衛靈公》一節中的“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句時,高興極了,便說:這句話講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針見血啊!從此以後,劉秀就以此為圭臬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由於他學習十分刻苦,學習成績非常出色,同舍都稱讚他“高才好學”。

劉秀在長安一呆就是四五年,其間的所見所聞使得他對新莽政權喪失了信心,於是,他決定回歸故鄉,等待時機。

劉秀在長安遊學,不僅增長了學識,對王莽統治的時政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而且還鍛煉了社會活動的能力,為此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皇三年(22),南陽一帶鬧饑荒,“諸家賓客多為小盜”,社會秩序十分混亂,劉□家的賓客也到處搶劫,結果劉秀受到株連。他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避吏於新野鄧晨家”。在新野,劉秀結識了宛縣(今河南南陽)的李通,並做起了穀商。一天,二人無事上街遊玩,正趕上廟會,隻見夫人、小姐來來往往,好不熱鬧。劉秀、李通二人看得眼花繚亂,駐足不前。忽然一漂亮女子從身旁走過,劉秀雙眼發直,情不自禁地說道:好一個絕代佳人。

正當劉秀二人發愣之時,旁邊一位老者發話了:這位女子美是美,但和陰麗華相比,那就差遠了,年輕人真是少見多怪。聽罷,劉秀都傻了,陰麗華又是誰呢?劉秀把這一名字深深地記在心裏。劉秀哪裏知道,這老漢就是陰麗華的父親。陰麗華生得十分漂亮,是方圓數十裏有名的美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據說有好多達官貴人上門求婚,老漢都沒有答應。陰老漢與李通有過一麵之交,從李通的談話中了解到劉秀的身世和為人,認為這個劉秀不是一般的人,將來一定能成大器,便有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劉秀。於是,陰老漢讓李通做媒,但李通深怕劉秀陷入兒女情長之中,荒廢了大業,便勸陰老漢等到劉秀功成名就之時再來提親。於是,才出現了此前這一段佳話。

而當此時,反抗王莽的鬥爭此起彼伏,社會開始出現了大動蕩。在荊州,由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分兵作戰。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領下江兵,西入南郡。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統率新市兵,北上南陽。新市兵的出擊,使得南陽一帶迅速騷動起來,包括劉□、劉秀兄弟在內的地方豪強都積極準備公開起兵反抗王莽。這年十月,劉□、劉秀兄弟抱著“複高祖之業”的目的,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糾集宗族、賓客,組成了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稱為舂陵軍,並與新市、平林兵聯合,把隊伍歸並到綠林軍,擁立劉玄為更始皇帝。

劉玄稱帝時,劉□十分不高興,他的這種心情被劉玄察覺了。劉玄明白劉□性情蠻橫,野心勃勃,再加之以劉□為首的舂陵兵在與王莽作戰中節節勝利,劉□戰功卓著。他擔心夜長夢,總想找借口殺掉劉□,以除心頭之患。

更始元年(23)四月,劉□的部將劉稷聽到劉玄當了皇帝,十分不滿,發牢騷說:我們起兵反抗王莽圖謀大事,全部是伯升(劉□的字)您的功勞,他劉玄憑什麼做這個皇帝?這件事被劉玄得知,劉玄想收買劉稷,便封其為抗威將軍,劉稷卻拒而不受。劉玄大怒,要將劉稷處死,劉□堅決不答應。於是,劉玄一不做二不休,便將劉□、劉稷一起殺掉。爾後,為了斬草除根,又有了殺死劉秀的想法。

劉玄派人去向劉秀宣讀詔書,以察看劉秀的動靜,為自己尋找借口。來使說:太常偏將軍劉秀英勇善戰,特封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劉秀還沒來得及謝恩,來使又緊接著宣布道:大司徒劉□,素謀不軌,常有抗帝之意,故殺之。劉玄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趁機來試探一下劉秀的心思,如果劉秀稍有悲憤之情,就會馬上遭致殺身之禍。劉秀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因此極力克製自己的情緒,慌忙向來使磕頭謝恩,說:謝主隆恩,陛下賞罰分明,我劉秀建功甚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獎,劉秀實在受之有愧。兄長劉□素有反意,我也常常勸他不可多生野心,但他不聽,終於遭致這樣的下場,實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劉秀的一席話說得恰如其分,一方麵兄長劉□有反心,遭到這樣的下場,是他自找的,怨不得別人,我也不管;另一方麵我盡管有一些小小的功勞,那些都是分內的事情,是我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通過這兩方麵誠心誠意的表白,任何人也不會相信劉秀對更始政權懷有二心。來使聽了這番話,對之深信不疑,就連劉秀的下屬也都為劉秀的大義滅親所感動。

事實上,等到使者走後,劉秀再也無法偽裝下去,他急忙跑回自己的帳內,緊緊閉上帳門,撲倒在床上,大聲嚎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咬牙切齒地說:殺兄之仇不報,何為人耳?哭罷,劉秀還是鎮靜下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不忍則亂大謀,現在還不到時候,還必須忍下去,等待時機。第二天一大早,劉秀又急匆匆地跑到劉玄住處,向劉玄謝恩,這下劉玄對劉秀更加深信不疑。為了不再使劉玄和劉玄的心腹們懷疑自己,劉秀平時談起此事,連一點點哀傷的表情都沒有,也不為兄長劉□服喪。至此,劉玄徹底打消了對劉秀的猜忌,以為劉秀確實對自己忠心耿耿。

天下名士歸

隨著形勢的發展,劉玄想派一個親近的人到河北去發展。因為河北地區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河北的中心城市邯鄲,北通燕、涿,南鄰鄭、衛,是漳(水)、(黃)河間的一大都會。漳河、滏陽河地區土地肥沃,百姓殷富,而邯鄲正處於中間位置,向來是河北戰局成敗的關鍵。正因為此,自春秋以來,邯鄲就是河北戰略要地。而河北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當時的整個戰局。也就是說,占據河北,就可以控製中原,進而可以定天下大局。

當時有人推薦劉秀,劉玄也認為劉秀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對劉秀一直存有戒心的大司馬朱鮪堅決反對。朱鮪也參與了殺害劉□之事,同時,他認為劉秀絕非等閑之輩,要是脫離了更始政權,遠走高飛,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那會對自己極為不利。因此,他極力反對把劉秀派到河北。由於朱鮪等人的異議,劉玄也猶豫不決,但是,在另外一位大臣劉賜的一再勸說下,舉棋不定的劉玄終於下定決心,拜劉秀為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前往河北發展。

更始元年(23)十月,劉秀以河北監軍的名義,帶著極少數隨從,離開洛陽北行。當時的河北地區並不在更始政權的控製之下,形勢十分複雜混亂。既有像銅馬、青犢這樣的農民起義隊伍,也有許多地方武裝割據勢力。劉秀知道更始皇帝劉玄雖然發布過安撫詔書,但無論是農民軍,還是擁有武裝的地方豪強,並非都聽從更始政權的命令和指揮,在當時的形勢下,人人都心懷鬼胎,抱有種種幻想。劉秀決心腳踏實地把事情一件件地幹好,不能有任何閃失,否則,會前功盡棄,一切都無從談起。

劉秀在河北每到一個地方,就以漢朝名義撫慰當地州郡百姓,同時考察當地各級官吏的政績,對政績顯著者予以褒獎,對那些貪官汙吏給予一定的懲罰,對那些有才能的人任以官職,並恢複漢代官名,廢除王莽所製定的法律製度,釋放監獄中一些無辜獲罪的囚徒。應當說劉秀於河北各地所采取的這些措施還是深得人心的,劉秀因此也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老百姓都爭相殺牛攜酒,慰問劉秀及其部下。劉秀熱情地接待他們,對他們送來的慰勞品則一一婉言謝絕。這使得老百姓更加感動,也使得劉秀聲名遠播。

鄧禹,南陽新野人,字仲華,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當年劉秀遊學長安時,鄧禹也正在長安讀書。他比劉秀年輕一些,二人也正是在這時相識的。鄧禹認為劉秀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才。更始政權建立後,南陽豪傑有很多人向劉玄推薦鄧禹,劉玄也希望鄧禹能在更始政權內任職,但鄧禹卻一直沒有前往。當他聽到劉秀要監軍河北之後,便馬上收拾行囊,渡過黃河,一直追到鄴縣(今河北臨漳西)才追上了劉秀。二人見麵後,劉秀問:你遠道而來,為的是做官嗎?鄧禹回答說不是。劉秀又問,不是做官又是為了什麼呢?鄧禹回答道:願明公的威德施之四海,垂功名於青史,在下願為您效勞。

夜深人靜,二人仍在促膝談心。鄧禹說:更始帝雖然都城在洛陽,但山東(太行山以東)一帶並不太平,赤眉、青犢有幾萬人馬,三輔地區也有人假號稱王。更始帝尚未遭受大的挫折,自以為是,手下諸將都是平庸之人,目光短淺,隻知道爭權謀利,無深謀遠慮尊主安民之人。從古到今,任何一位聖人的興起,無不靠的是天時和人事,更始帝就二者而言,無一強項,如今天下分崩離析,您僅僅想做一個輔佐他人的人,是遠遠不夠的。您具有盛德大功,為天下所信服。當今之計,莫如招攬天下英傑,順應民心,立高祖之大業,救萬民於水火。以您的才智,取得天下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