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陽公主來到朝廷向弟弟劉秀哭訴,要求一定要嚴懲董宣。劉秀大怒,下令將董宣綁進宮,準備用鞭子將董宣活活打死。董宣麵對劉秀麵不改色心不跳,對劉秀說:陛下您暫時息怒,聽臣下把話說完再殺也不遲。隨後,董宣講道:陛下聖德,中興漢室,而今竟要包庇親屬的家奴枉殺無辜,臣不知陛下將何以治天下,何以讓天下臣民信服呢?臣不願受鞭笞,請讓臣自殺。董宣說完便向龍柱撞去。劉秀沒有想到董宣會來這一手,忙命人將其拉住。但總得給公主一個台階下吧,也得給自己留點兒麵子,便對董宣說道:朕念你為官清廉,可免你一死,但你必須向公主叩頭請罪。董宣就是不肯叩頭請罪,旁邊幾個太監馬上上前來按住董宣的頭給公主賠罪,董宣卻使勁挺住,就是不叩。劉秀見狀大笑,打心底佩服董宣的骨氣,當下也顧不得公主的麵子,笑著說:好一個強縣令!就憑這一點,我也得賞你三十萬。
湖陽公主見了,很不理解。等下朝後對劉秀說道:當初你是老百姓的時候,大哥的事情牽涉到你,你不怕,官吏也不敢上門搜捕。如今你做了天子,是天下之主,卻連一個小小的縣令都治不了。劉秀笑道:就是因為做了天子,才不能和老百姓一樣辦事啊!公主無奈,隻好回宮去了。
後來,劉秀專門宴請董宣。董宣吃罷飯後,把空碗覆在飯桌上。劉秀問是怎麼回事,董宣回答說:臣下吃飯不剩一粒米,猶如奉職盡忠不留一點兒力氣。劉秀聽罷,十分高興,令他統領當地官吏。此後,大家對董宣更加欽佩,各地豪強無不震驚,人們把他稱為“臥虎”。後董宣死在任所,家中唯一財產是大麥數斛,破車一輛。劉秀也為之感歎,說:董宣真是廉潔!總之,劉秀對於吏治是十分關心的,可謂獎罰分明。
圖讖宣天下
西漢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政治危機的日益加深,帶有神學色彩的今文經學更進一步墮落而成了讖緯神學。這一經學讖緯化思潮是以天人感應為其理論基礎的,它興起於西漢哀帝和平帝之際,盛行於東漢初年,在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之時,發展到了極至。
西漢之時的董仲舒是傳授《春秋公羊傳》的大師,曾任景帝博士。漢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了“天人感應論”。
他附會《春秋》一書,認為孔子做《春秋》的目的就是來說明天道與人事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異常天象,都是上天對君主的政事有所不滿而顯示的警告。如果君主仍不加悔改,上天會再進一步降下災禍使他亡國喪命,然後把政權轉交給別人。這說明上天對君主非常慈愛,願意幫助君主製止災禍。隻要不到一定的程度,上天都會保全君主的。這是告誡君主,作為最高權力的主宰者,一定要奉行天意,著重德治教化,輔之以法治,興辦學校,用自己的模範行動和儒家的道德規範來影響和培養人們良好的習慣,如果真如此,上天也會降下吉祥,使得天下太平無事。在這裏董仲舒公開宣揚君權神授,用天命來為皇帝唱讚歌;同時,也包含有借助神權,規勸皇帝改正過失的意義。但是,最高統治者主要是想為自己的權力進行論證和宣傳;作為最高權力者的維護者以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卻放棄了對皇帝過失進行規勸的一麵,而隻是強調君權神授,為最高統治者皇帝唱讚歌,由此,這種具有迷信色彩的今文經學進而發展成為讖緯神學。
讖緯之所以出現在西漢哀帝和平帝之際,這與當時社會政治矛盾極端尖銳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史料記載,哀帝、平帝之時,陰陽錯繆,連年歉收,國庫空虛,百姓挨餓受凍,父子離散,相望於道。而政府中的官吏玩忽職守,惰怠不力,使得社會上十分混亂,“盜賊並起,或攻官寺,殺長吏”。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使得豪強、宗室以及後黨、外戚為爭奪統治政權,展開了極其尖銳複雜的鬥爭。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讖緯應運而生,成為各種勢力達到自己卑鄙的政治目的的工具。
讖的本義是應驗,《說文》解釋為:“讖,驗也,從言,讖聲。”是一些方士和巫師製造出來的“詭為隱語,預決凶吉”的宗教預言。讖或讖語,是依據星相或自然界的變化,或假托神來預示人間吉凶禍福的啟示或隱語,但其主要內容是政治性的。這就是所謂的“讖者預決凶吉”,宣揚這種宗教預言的書,則被稱為讖書。讖書的作者為了增強其神秘性,還在讖書中畫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圖畫,因此讖書也叫做圖書、圖讖。
讖或稱圖讖,作為一種“立言於前,有征於後”的宗教迷信,在曆史上很早就產生了。據史料記載,秦穆公於夢中會見上帝,上帝告訴他晉國將要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秦讖於是出矣”。晉頃公十三年(前513),扁鵲為趙簡子治病,趙簡子從夢中醒來,告訴身旁的大夫說:我到了“帝”的住所,“帝”對我說,“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這是有記載的較早的讖語。從此以後,秦代也出現了不少的讖語,如“亡秦者胡也”,“今年祖龍死”,“始皇帝死而地分”,這些都是當時的人們假上帝之名發出來的預言。讖語的製造,到西漢末年才達到它的全盛時代。當此之時,上帝幾乎每天都有要王莽準備做皇帝的預示。時至東漢,劉秀要做皇帝,又出現了《赤伏符》四十二篇。但是,在古文經學出現之前,讖語並沒有被編成有係統的文獻。直至古文經出現以後,才有人利用這些上帝的言語,來神化這些翻版的《聖經》,於是所有的讖語,才被編輯成書,而名之為“緯書”。
史料稱:“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可見,緯是相對經而言的。經本義是直線,而緯是橫線,這裏緯也就引申為對經書的解釋。漢代儒家的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加上《樂》,稱為六經。按緯書的說法,孔子作了六經,又作了一些補充的著作,就是《易緯》、《詩緯》、《春秋緯》、《樂緯》等。緯的特點是對經學作神學的解釋,並把這種解釋托之於孔子。有學者研究認為,儒學之讖緯神學化大致有兩個來源,遠的是自古以來天地鬼神信仰的宗教傳統,近的是戰國後期鄒衍的陰陽災變宗教學說。
據史料記載,讖緯之書秦漢之時應該是較多的,但是,自“楚書”之後大都散亡,保存至今的僅有易緯《乾鑿度》、《乾坤鑿度》,其餘的都係殘篇斷片。讖緯的主要內容是符命、預言,故又叫作“符命”、“讖記”,或稱“經讖”。從殘存的文字來看,讖緯內容龐雜,主要是天官星曆、災異感應、讖語符命,也有對經學的發展和解釋,以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知識、文字訓詁,旁及驅鬼鎮邪、神仙方術及神話幻想等等。真可謂光怪陸離,無奇不有,它是今文經學迅速政治化、庸俗化並和漢代神學迷信相結合而孕育出的一個怪胎。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對於讖緯深信不疑。他從造反到登上皇帝的寶座,一直就沒有離開過讖緯。最初是李通等人以圖讖“劉氏複起,李氏為輔”勸說他,使其動了心發動起義的。到了後來劉秀於河北征途中匆匆稱帝,又是因為他早年在長安時的同學疆華送來讖書《河圖赤伏符》稱: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這為劉秀找到了做皇帝的根據,也才促使劉秀下決心定此大計。他和當時割據四川一帶自稱“白帝”的公孫述各自對讖書作不同解釋,爭論誰應當代替王莽為皇帝,也搞得煞有介事,十分認真。
讖緯是劉秀當皇帝的天命符,同時也是他決策用人的指南。可以說,劉秀對於讖緯已經達到了迷信的地步。他因為讖語中有“孫鹹征狄”一句,就任命一個叫孫狄的人為“平狄將軍行大司馬”,即最高武官,以至於引起了眾武官們的強烈反對。一次,朝廷議選大司空,大臣們提不出合適的人選。劉秀突然想起“河圖赤伏符”中有一句“王梁主衛作玄武”。戰國末年,衛國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玄武是水神名,司空是管水土的官職。恰好當時野王縣縣令就是叫王梁。姓名、地點都恰如其分,劉秀認為這正是天意。於是,下令把王梁超升為大司空,居於三公的高位。
建武三十年(54),群臣建議劉秀到泰山舉行封禪大禮。劉秀下詔說雖然建國已經三十年,但是百姓怨聲載道,怎麼能向上天報功呢?可是,兩年之後,他讀了《河圖會昌符》後,卻改變了原來的想法,決定去泰山封禪。原因就是劉秀在讀此符時,裏麵有一句“赤劉之九,會命岱宗”,認為是叫他這位劉邦的九世孫到泰山封禪。於是,劉秀便立即決定到泰山封禪,其後並正式“宣布圖讖於天下”。從此以後,讖緯神學思潮便正式取得了任何人不得非議的官方學術的地位,從而得以憑借政治的護身符而盛行於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