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唐宋《春秋》佚著佚說的輯考論析就很有必要了。輯考所得新材料的出現,勢必會帶來新的認識。
有鑒於此,筆者撰成這本小書,旨在通過輯佚考證,獲取唐宋《春秋》佚著佚說之新材料,探究佚著之體例、流傳以及所涉學術史上一些為人忽略的重要問題。私心懸揣,這似可為觀察唐宋《春秋》學提供一個新視角,有助於為研治唐宋《春秋》學打下更加堅實的文獻基礎,有助於唐宋《春秋》學者和著述的個案或專題研究,有助於盡量全麵認識唐宋《春秋》學發展演變的曆史真相。由於現存唐宋《春秋》佚著佚說較多,無法在短時間內作全麵輯考,因此筆者考慮到學者和佚著的重要性、影響力以及關聯性,選擇輯佚考論了十多家曾在學術史上發生過較大影響的佚著。又鑒於“說《春秋》者,莫夥於兩宋”,宋代著述遠逾唐代的實際情況,輯佚考論以宋代為主,唐代亦專注於中唐以後,一則相對而言中唐之前佚著佚說保存本來不多,二則中唐之後《春秋》學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直接促使了《春秋》宋學的形成,可視為宋學前驅,便於考論主題的相對集中。
本來,輯佚考論比較適合做專人專書的個案研究,但本書所涉及的人物和佚著彼此之間存在著一些內在關聯。因此,筆者依據時代、學派的發展次第和內在邏輯劃分了章節。全書共分六章十八節,前有《緒言》,後有《附錄》。《緒言》主要考察曆代《春秋》著述載錄整體情況以及唐宋《春秋》著述存佚情況,介紹本課題的研究緣由、動態、目的和最終結論。《附錄》則載錄《唐宋著述簡目表》,對唐宋時代的《春秋》著作和論文簡目作了全麵輯錄通計,以供學者參考。
第一章《中晚唐新儒》考論中晚唐李瑾、陳嶽《春秋》佚著。今輯考李瑾《春秋指掌》佚文凡四十一條,能在今傳《春秋左傳正義》考知對應來源者有三十八條,且文辭與所據原文基本相同。《春秋指掌》可視為《春秋左傳正義》的唐代節抄本。《春秋指掌》佚文頗有衍脫訛誤,但亦有足可校正今傳《春秋左傳正義》者。特別是有三條佚文在今傳《春秋左傳正義》無對應來源,這三條也應節抄自《春秋左傳正義》,而所據原文今傳本皆闕脫。陳嶽《春秋折衷論》元明以來亡佚不傳,今輯考佚文凡二百三十三條,幾複原書條目十之六七。原書之體例,是先列經文,次列三傳解釋,再列作者意見,最後指出三傳何者“得其旨”或“失其實”。杜諤《春秋會義》所引佚文頗可校正章如愚《群書考索續集》所引二十七條之闕脫訛誤者。陳嶽受到啖趙《春秋》學派的深刻影響,其說經方式、說經內容、說經取向都與之有相近之處。同時陳嶽又多有發展,在具體經說上與啖助、趙匡、陸淳解說頗有不同。陳嶽對唐宋之際《春秋》學的演變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宋初三先生》考論宋初開風氣之先的代表人物孫複、胡瑗、石介之《春秋》佚著佚說。今輯考孫複《春秋總論》佚文凡三十二條。《春秋總論》所論之範圍皆《春秋尊王發微》所論及,而且二者絕大部分論說都是義旨相同和互補的,二者高度一致,但有三條論說義旨全然不同。又唐順之《荊川稗編》、程公說《春秋分記》曾四引“孫複曰”,這四篇文辭均係孫複《春秋》佚論,蓋出於亡佚之《睢陽子集》。杜諤《春秋會義》所引“胡氏曰”二十二條、“胡氏論曰”四條,皆係胡瑗《春秋論》佚說。此外,《黃氏日抄》、《春秋闕疑》等書中亦存不少胡瑗佚說,綜輯凡得八十二條。胡瑗佚說中有一些與孫複《春秋尊王發微》不僅旨意相同,而且連文辭都相近甚至完全相同,這與胡、孫二人早期同學十年的經曆是分不開的。胡、孫二人都受到啖趙學派“舍傳求經”新學風的深刻影響。在褒貶問題上胡瑗遠較孫複平允實在。石介撰有《春秋說》,今輯考佚文凡八十四條。《春秋說》原書體例大概是先條列所要闡釋的經文,再次以解說,形同劄記。在具體經說上,《春秋說》佚文與孫複說相同和互補者占據絕大多數,足見二人《春秋》學存在著廣泛的一致性。不過石介仍然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並非亦步亦趨。
第三章《慶曆諸家》考論慶曆新經學重要參與者李堯俞、孫覺、黎之《春秋》佚著佚說。李堯俞《春秋集議略論》早佚不傳,今輯考佚文凡一百五十三條。原書之體例與陳嶽《春秋折衷論》相似,但在論說中時時涉及其他相關經文,實際上有著通論的功用。而為了避免重複累贅,李堯俞往往用“互見法”。原書每卷字數較少,篇幅不大,完整的每論蓋二百字左右,多要言不煩。與宋初諸儒深受啖趙學風影響一樣,李堯俞也是評騭諸說,辯駁得失,對於三傳及諸家注說皆有取有棄。值得注意的是李堯俞“采陳嶽《折衷》”。孫覺《春秋經社要義》成書後不久即為杜諤《春秋會義》所征引,可見此書在當時受到相當地重視。今輯得佚文凡五十七條。原書體例大概是先分門別類,再悉列同類例相關經文,然後加以綜合解說。孫覺受到啖趙學派影響,於三傳、啖、趙以及胡瑗、孫複皆有取有棄。《春秋經社要義》與《春秋經解》分別代表孫覺青年和中年兩個不同時期的學術思想,其間有延續,有深化,也有改易修正。黎以《春秋》學知名士林,其《春秋經解》自明之後亡佚不傳,今輯考佚文凡二十三條。“以經解經”是黎《春秋》學最大特色,這是對前代特別是啖趙學派以來解經新風的繼承和發展,在宋代新的學術環境下尤具有方法論的啟迪意義。南宋《春秋》名家趙鵬飛就受到黎的深刻影響。
第四章《程頤及其門人》考論伊洛學派之程頤及其門人劉絢、楊時之《春秋》佚著佚說。李明複《春秋集義》征引程頤《春秋》學說三百餘條中有十六條原文逸出《二程集》之外,當係程頤《春秋》佚說。其中有九條在《二程集》有類似的說法,甚或文辭亦有相近者,其他七條則在《二程集》找不到類似的說法,這是值得重視的新材料。佚說中有數條與今《二程集》文字有所出入,或可補正闕誤,或可兩說俱存。李明複《春秋集義》所引《程氏學》與《程氏雜說》皆係劉絢《春秋傳》佚文,今輯考凡得一百八十四條。單從著述完成先後來看,程頤撰作《春秋傳》應該還參考了劉絢《春秋傳》,而不是相反。劉絢《春秋傳》對程頤《春秋》學主要有三個重要作用,一是紹述其說,二是推廣其義,三是補其未及。劉絢對程派《春秋》學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胡安國《春秋胡氏傳》明標稱引劉絢之說的例子不多,大量的是參考吸收後進一步發揮與深化。楊時《龜山集》多有論及《春秋》者,卷八《經解·春秋義》尤為集中。今輯考楊時《春秋》說見於《龜山集》者凡二十四條,其他佚說凡十七條。楊時對胡安國“元即仁”說和“夏時冠周月”說進行了最早批評。程頤將傳統《春秋》學納入到其理學體係,劉絢、胡安國也沿此路數推而廣之,而楊時則甚少見此以“天理”、“人欲”為範疇的程門理學色彩。
第五章《程門後學》考論程門後學胡安國、王葆、程迥之《春秋》佚著佚說。《四庫全書》本《豫章文集》卷一六《附錄下》載有《答羅仲素書》,此乃胡安國佚信。此信可以證實胡安國與羅從彥存在著學術交往。李明複《春秋集義·綱領》卷中引述《論宋氏書》,反駁了宋氏《春秋駁議》對啖、趙、陸的過分詆毀,當係胡安國佚信,所駁“宋氏”應該就是宋祁。又《春秋集義·綱領》卷上引述胡安國《論書》、《論賊不討不書葬書》、《論叔孫婼公孫歸父衛輒父子書》,亦皆為胡安國佚信,皆曾收載於胡安國《文集》。諸信文義多可與《春秋胡氏傳》相關內容相互參證。王葆《春秋集傳》實為其畢生心血所在,今綜輯佚文凡一百七十五條。王葆說經既有全局觀,又重數據,論說明確,洞明世事,富有說服力。兼之工於考證,說事細密,時有精邃之論。王葆推崇程頤、胡安國,在說經宗旨、方法上受到二人影響,但在具體經說上則多有修正補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葆與胡安國之異同,陳振孫稱“其說多用胡氏”。應該說,王葆對《胡傳》地位的上升起了一定促進作用。《宋史·程迥傳》所載程迥“寓居鄱陽之蕭寺”,韓淲所稱程迥之“歸老鄱陽”,其實是依“女家”終老。程迥《春秋傳》與《春秋顯微例目》自明以後亡佚不傳,今輯考佚文凡三十五條。程迥《春秋》學有其師承淵源,其學博采三傳及諸家注說,而多斷以己意,善辨析書法義例,精於考據,思慮縝密,往往於事件發生年月之差互中偵獲真相,富有洞察力,見事敏銳明通。
第六章《浙東學人》考論浙東學派之項安世、薛季宣、呂祖謙之《春秋》佚著佚說。項安世《項氏家說》自明初以後漸佚不傳,今傳本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裒輯成編。《項氏家說》原本當有《春秋》卷,而今傳本無之,實整卷缺佚。元時曾有《春秋家說》別本單行。今輯考佚文凡得二十八條。
項安世說《春秋》多洞察隱情,明徹深刻,保持了浙東學術的“通世變”的本色。薛季宣《春秋經解》和《春秋指要》二書自明以後亡佚,今輯考佚文凡得一百七十二條。薛季宣解《春秋》多用問答體,采用了“以經解經”的路數。
薛季宣“通世變”的解經宗旨,奠定了永嘉學派《春秋》學之基礎,至其弟子陳傅良遂發揚光大,《宋史·陳傅良傳》言“得季宣之學為多”洵為不虛。呂本中和呂祖謙二人皆撰有《春秋集解》。《春秋胡傳附錄纂疏》引“東萊呂氏曰”凡七條,其中六條都能夠確定是引自呂祖謙的《春秋集解》,但這六條論說全不見於今傳《春秋集解》。這充分證明宋元諸儒援以為據的呂祖謙《春秋集解》與今傳《春秋集解》不是一書,呂祖謙《春秋集解》已經失傳,今傳《春秋集解》作者是呂本中。今傳《春秋集解》屢屢可見的“呂氏曰”引自呂本中《春秋解》。又今傳《春秋集解》所引數條“東萊呂氏曰”來曆有問題。
對於佚著佚說的移錄與整理,較好的做法是像清儒如馬國瀚、黃奭那樣編輯成專書,以便學者參考引證。筆者在本書撰寫中,本來也想將輯考整理的佚著佚說編輯成附錄部分,但考慮到這樣的輯佚彙編篇幅太大,作為附錄不大合適,而如果編入正文,則又有損於行文體例,不便於考論的展開。因此對於佚著佚說的處理,筆者考慮再三,決定采用現在這個折衷的方法,不移錄全部原文,隻編製佚文條目表,指明出處來源,並附以簡要備注,這種移錄方式似可稱為輯目式。輯目式一則簡便,二則直觀,篇幅不大,信息不少,檢索方便,學者自可按圖索驥。同時又在行文中節省了大量篇幅,使往下的考論不至於被佚文材料所淹沒,便於研究主題的相對集中。
因為筆者關注的不僅僅是佚著佚說的輯考,而且更是希望通過輯考所得新材料,對作者和佚著本身的成書、體例、著錄、流傳、與相關著述和學派之關係,以及所涉其他問題進行考論,揭示並探究長久以來唐宋《春秋》學研究中一些有價值的學術問題。當然,筆者也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將這些佚著佚說整理編輯成專書單獨出版。
這本小書是筆者對“唐宋《春秋》佚著佚說”這一課題的初步研究結果,還有大量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深入探討。由於此課題牽涉深廣,筆者囿於水平和時間,輯證考論或有未逮,誣謬不足之處,尚祈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