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邊走邊唱和擊節叫好(2 / 2)

外婆也是李娟活力的源泉。這位虔誠的佛教徒,在四川老家度過了差不多半個世紀,來到新疆和女兒一家團聚。到了八十多歲,又一人回到老家生活。那裏,有竹林、水田和小溪,有相知相熟的鄉鄰。大抵老人家的意思,是要落葉歸根,終老於此。但生活是台不講章法的活劇,八十八歲的時候,她又被帶到阿勒泰,和娟媽、李娟一起生活,直到九十八歲無疾而終。她的骨骸,埋葬在阿勒泰的荒野。她的賽虎,還和娟媽、李娟幸福著。在阿勒泰的市郊,她們新置的院子有五畝大,所有的牛、馬和貓狗都可以縱橫馳騁。

沒有愛情的青春注定顛簸浪蕩。比如讓李娟不再回頭看一眼的烏魯木齊,她稱為世界上最傷心的城市。愛情其實是一個昂貴的奢侈品,尤其對於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而言。牛郎也會遇到織女,張生自有善解人意的崔鶯鶯。但世俗的生活照常是紛爭不絕、擠擠攘攘,因為資源畢竟具有稀缺性。小老虎張烊本來可以照亮她前行的路,不知怎麼,後來卻漫無結果。從他倆相互的信件,我們看到了琴瑟和鳴、心心相印。李娟是個認真的人,雖然她依然那樣嬌小。南京的一個粉絲,愛文及人,成為一個突兀的追求者。當然,這樣的相思不會有什麼結果,但李娟還是會細心地解釋,讓我們看了憤憤不已。李娟的愛情,必須經曆萬裏之遙的思念和零下四十幾度的相守。比如行吟盲詩人周雲蓬,他和綠姬也曾你儂我儂,走到半路,依舊形單影隻。他那首《不會說話的愛情》,倒是讓我這樣愚鈍的同年瞠目結舌、慨然景仰。

有人老是拿李娟和蕭紅比較,稱她為“當代蕭紅”。個人因為多是出版人的噱頭。羊脂玉和田黃都是稀世珍品,但你絕不能以為自己的喜好而厚此薄彼。《呼蘭河傳》雖然是白描的手法,但畢竟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底子,小說的構架。我這人眼拙,看到的是苦難和流離。李娟的文字,處處悲天憫人的情懷,給人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本真和良善。非要比較,我倒覺得蕭紅的文字是一杯醇厚的苦咖啡,沒有經曆,便品不出其中的真味;李娟的文字,倒像是一杯紅茶,暖心暖肺,開心提神。

人們總是對邊地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和神秘感。但那裏究竟是什麼樣,奔湧著什麼河流,繁衍著哪些生靈,又無暇去探尋究竟。或者就是走馬觀花,以訛傳訛。比如在阿克哈拉的一個小村莊,那裏的人們不但機敏詼諧,而且熱愛生活。但有閑暇或由頭,比如婚禮壽宴,他們都會聚集在一個院落歡歌起舞、通宵達旦。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就是該放牧的時候放牧,該剪羊毛的時候剪羊毛。也隻有這樣的人們,才能夠在出門的時候,僅僅用一根繩子係住門把手就表示主人外出、旁人勿擾。我堅信,他們跳的“黑走馬”,一定是激情洋溢、眾生傾倒。

我一向對於寫作都是心生敬意、信馬由韁,一個木訥的人,因為文字的靈巧讓人另眼相看,這是多麼快意之事。這一次,我卻猶豫不決,以至於盼望早些結束這次寫作的曆程。因為我碼字越多,就會壘砌大間大間的土坯房,無法居住,也不美觀。不如手把一本《我的阿勒泰》,在午後難得的陽光裏,暢快地度過一個明豔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