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是什麼阻礙了企業內部的增長?首先就是組織結構的極限。很多企業的老板都比較願意做營銷、做產品,對做組織工作沒什麼興趣。
因為組織工作的結果不能馬上看出來,而你今天賣出去一件產品或簽了一份合同,財務上立馬就有所體現。組織工作一兩天也看不出來什麼成效,為什麼還要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呢?但不幸,這個問題的確是很多民營企業死亡和不能成長的最重要原因。
我相信,讀過MBA的人都有一個特別有趣的體會,就是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學營銷,很多年以後再去讀,就願意學組織管理。因為他們發現做企業最關鍵的不是營銷問題,而是怎樣把營銷的人才管理好,讓他們在組織裏更有幹勁、更有效率。
有一個故事,傻子瓜子的創始人年廣久,在改革開放時期是非常有名的。到現在,這個人已經做了大概30年的生意了,今天很多人已經忘記他了,也不知道他在哪兒,不知道他的企業有多大規模。
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他的企業規模非常小。
為什麼近30年來他一直做不起來呢?照理說,他所在的食品行業的規模也不是很小,而且這個行業也不屬於國家壟斷,他怎麼就發展不起來呢?我曾經在做一個電視節目的時候遇見過年廣久,一周後我又和柳傳誌吃飯,對比他們兩個人的故事,差別在哪裏?
那天做節目,主持人讓我們在題板上回答問題,那時候我們才發現年廣久不會寫字,除了自己的名字,其他字都不會寫。後來主持人問,改革這麼多年,每個人的變化是什麼。他說,我就是變了好多個老婆,其他什麼也沒變。的確,他變了四任老婆,現在的老婆是河南人。他認為自己開始的失敗是因為找了個沒文化的老婆。他說我沒文化,應該找個有文化的老婆,所以就找了個大學生。找了大學生以後,又發現大學生光談理想,不務實,於是又把大學生炒掉了。現在找了個河南的老婆,那天做節目就坐在邊上,看起來很有幹勁,但他的企業規模目前還是沒有變化。
也就是說,這二三十年,他光換老婆不換組織,他的組織依舊是個體戶。當年注冊的時候是個體戶,後來雖然改叫私營企業,但還是他一個人。最有趣的是,我看到有報道說,記者去采訪他,說去他辦公室談談,結果到他辦公室一看,裏麵除了一張麻將桌,什麼也沒有。一般來說,辦公室最起碼得有台電腦、有張桌子或者有個秘書吧。他說沒本事的人才用秘書,我都能自己幹,秘書哪有我幹得好啊?記者問他怎麼連辦公室都沒有,他說我們在打麻將的時候就把事情談完了,不用辦公室。這就是年廣久今天的狀態。
他現在仍然是一個人加老婆,在麻將桌上談生意。這樣一位資深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近30年來,他的企業在組織上沒有任何變化,我們今天看到的他和20多年前看到的他是一樣的,想法、觀念都沒變,你甚至會感覺時代停止了。唯一不同的是現在打麻將可以搬到辦公室去打,而且他認為用秘書、用助理是不能幹的表現,能幹的人就該自己幹。
那天回來之後,我在想,年廣久和柳傳誌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創業的,這麼多年來,柳傳誌除了在產品方麵取得了很多進步外,在組織方麵也做了很多改進。最早他的公司屬於國有民營性質,在計算所裏拿了30萬元,後來逐步變成了香港的合資公司,然後政府給他們,大概15%的股份,雖然仍然是國有民營,但是混合經濟。
之後規劃在香港上市,接著國內的公司變成了投資控股公司和下麵的一些專業性公司,出現了幾個板塊,包括地產、投資、原來的神州數碼,還包括聯想原來的PC部分,組織結構非常複雜。
再往後,聯想又變成了一家完全的投資公司,引進泛海作為它的股東,把國有民營變成了以民營為主導的性質。近年來,柳傳誌又提出聯想要在未來幾年整體海外上市。可見,聯想的組織架構不停地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