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 從馬桶蓋開始的反思(1 / 1)

■劉步塵

今年春節,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了大約1125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60億元。

不少日本商場,春節期間銷售額,因為中國遊客的到來,而增長了3~5倍。

這些中國消費者從日本帶回去了什麼?

CCTV報道稱,中國遊客一如既往地鍾情日本的小家電以及馬桶蓋。

毋庸置疑,中國製造這些年確實有很大進步,這一點大家感同身受,比如我們製造的電視機明顯比過去漂亮了,我們製造的汽車也比過去好看了,我們生產的服裝、鞋子也比過去上檔次。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市場不是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競爭,而是你和你對手的比拚。當你努力往前奔跑時,你的對手一刻也沒有停下來。必須承認,和發達國家製造的產品相比,中國製造這些年競爭優勢的提升並不明顯。

這幾年,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外國產品,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他們怎麼能做到把產品做得像藝術品?顯然,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

首先在細節上我們還不行。比如我們製造的汽車車身拚接縫隙多在3毫米左右,而德國製造的汽車縫隙一般能控製在1毫米左右。其次製造觀念的差距。至今,仍有不少中國企業的觀念停留在“隻要能賣出去就行”、“越便宜越好”。10年前,中國消費者在麵對“品質”、“品牌”、“價格”等因素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價格”;但是今天,他們可能不再那麼重視價格,而中國企業並沒有跟上消費者的步伐。最後,缺少專利,或者專利含金量差。比如關鍵部件我們要買人家的,而且我們還必須向人家交專利費。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製造仍然沒有擺脫“加工”、“組裝”的印記。

有人說,中國製造已經迎來拐點。實際上我們最多隻有一隻腳踏進門檻,而另一隻腳還停在原地。

舉個例子,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說她有次去泰國,經銷商圍著她訴苦,說能不能把格力空調上的“中國製造”改成泰國製造?董問為什麼,他們說這樣做格力空調會更好賣。為什麼同樣的產品改一下產地就會更好賣?答案不言自明,消費者對中國製造沒有充分的信心。

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至今沒有一個在全世界叫得響的大眾消費品品牌,即使像海爾、華為,仍然無法和三星、蘋果、西門子等相媲美。這就是差距,品牌形象和消費者信心上的差距。

為什麼中國產品的形象沒有實現與中國製造同步提升?

雖然這些年中國企業的品牌觀念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和國際通行的觀念相比仍顯落伍。舉一個例子,中國企業重視知名度提升,做起廣告來很舍得花錢,但是,當企業出現誠信危機,他們往往會選擇回避或沉默,豈不知誠信危機才是對品牌形象最大的傷害。

國內不斷爆發各種產品醜聞,幾乎天天有各種問題產品的報道,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如何讓消費者真心稱讚中國製造?

所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作為一個製造大國,哪怕你的產品隻有5%,甚至1%出問題,絕對值都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數字。不忍心對問題企業、問題產品痛下殺手,就是與99%的良心企業為敵。

僅僅譴責消費者不愛國沒有用。消費者就是市場,沒有“犯錯的市場”,隻有“沒做好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