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
在管理學界,研究領導力的大致分為兩撥人。一撥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事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包括從行政管理和政治學角度研究領導力的),喜好談論領導者的個人特點、領導與下屬的關係模式,以及領導力的發生情境。另外一撥,則是在戰略管理領域裏進行所謂“高階管理者(Upper Echelon)”研究的學者,探究CEO和高管團隊構成與動態對企業經營過程與結果的影響。前者關注領導力的微觀圖景,後者考察領導力的組織效應。二者以往通常沒有太多交集。然而,機緣巧合,最近這兩撥人幾乎同時強調同一個話題:自戀型領導者。
自戀者通常能說會道。他們需要刻意表現自己的優越、強勢和自信,渴望別人的敬佩和尊仰。如此,其自戀情節必定要包裝得令人著迷向往。清代學者黃宗羲在《原君》中說: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以天下為己任”不是自戀,又是什麼?本來,大家都各掃門前雪,有人聲稱要幫大家掃街上的雪,甚至要替你掃你門前的雪,你相信,與其同行。於是,有了各種有關領導力的行為藝術和神話傳說。
喬布斯有個令人走避的惡名:地獄來的老板。他對團隊的要求很高,也無法忍受不夠聰明的員工。在他最著名的每周一馬拉鬆式的會議裏,他會和相關團隊檢查整個事業體,包含上周公司賣了哪些產品、每一個還在發展中的商品、每一個遇到瓶頸的設計,一件一件仔細檢查討論。在與喬布斯的合作中,很多人並不能立刻理解、認同他的要求,但很多人承認,喬布斯的壓力讓他們做了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成果。
自戀者所擁有的很多品性正是領導者所必備的特質:很有想法、極度自信、非常果敢等。這些在正常情況和尺度下,可能被認為是重大性格缺陷的特點,在某些動蕩的時期和環境下,比如戰爭和巨變時代的企業競爭中,可能會顯得尤其引人矚目,能夠使自戀者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喬布斯重掌蘋果公司之後,果斷砍掉了大多數項目,力排眾議以“雲係統加移動智能裝置”為藍本構建的新商業模式,契合了當時美國發展的潮流趨勢,使得蘋果能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引領風騷。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這些領導者在建功立業的同時也極具殺傷力和破壞性。他們往往拒絕挑戰,無視他人。當他們的判斷與外部趨勢南轅北轍的時候,業績會快速滑坡,自戀者身上這些極端的特點便會顯得令人難以容忍。
惠普前CEO卡莉·菲奧莉娜就是典型的破壞性自戀型領導者。這個曾經連續六年被《財經》雜誌選為美國最有權力的女性,也曾是道瓊工業指數30支成分股中唯一的女性執行長。
《華爾街日報》在菲奧莉娜下台後引用麥科比的理論指出,菲奧莉娜屢屢成為商業雜誌的封麵故事,並不是她在該產業市場上有什麼開疆拓土的成就,而是她擅長以遠大的願景、迷人的氣質和言行包裝自己。這種自戀型領導者隻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名聲,有好的表現都是她的英明,成績不佳就是下屬無能。專業不足卻極度自大,導致身邊圍繞著不說真話的人士。黯然下台後,她卻要求光彩離職,離職補償金高達6.7億美元。動輒裁減員工卻寬以待己,她離職當天員工開香檳慶祝。可以說,正是因為卡莉·菲奧莉娜過分的自戀性格,導致她最終的失敗。
自戀也分健康與破壞的。我們不禁幻想,如果不自戀的人當領導會有怎樣的領導力?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滿眼望去,不自戀的人當上領導的可謂鳳毛麟角。最終而言,自戀與否和程度如何,也許都是定義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自戀者身上的獨特品性既是創造力的源泉,同時也是破壞性的源泉。當其創造力大於破壞力的時候,領導力的正麵效果就會占主導。當其破壞力大於創造力之際,他們也會遭到原先追隨者們的唾棄和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