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5 公司改革不是獨角戲(1 / 1)

■蔡丹紅

前麵提到的案例裏,石豐慶犯了兩個公司改革中常見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改革的戰略步驟問題。管理是戰略實現的保證。管理的變革,首先源於戰略的變革。由於管理的混亂發生在內部,企業很容易察覺,所以往往會為管理糾結。但大多數情況下,管理的混亂隻是戰略混亂的表現形式。譬如在許多製造企業,生產與銷售的矛盾十分突出,生產計劃常常與銷售不平衡,造成庫存過大或不足。表麵上看,似乎可以通過管理緩解一些,但多數情況下,這個問題不是管理混亂帶來的,而可能是產品開發策略與市場發展不協調帶來的。拿皮鞋和服飾行業來說,長期以來奉行訂貨會模式的開發戰略,產品先於市場數月,沒有充分研究顧客需求的變化,仍然采用傳統的大量化營銷模式,其結果必然是庫存積壓。此時,寄希望於管理來解決問題顯然無濟於事。所以,作為一家之主的石豐慶,需要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抓頂層設計,根據市場的發展進行戰略調整,而不是直接從管理入手進行變革。

第二個錯誤,是改革者的政治素養問題。一個企業的變革者必須深諳企業政治,缺乏政治素養,單方麵地考慮變革,必然會鬧出地震。石在此方麵是不足的。如果他決定啟用孫建業,在孫未能建立自己的威信之前,不能輕易授權。石的第一個工作應當是想方設法,讓孫在團隊中建立威信,可以授權一些不觸動企業核心層麵的小改良工作。待孫通過工作成功融入團隊,打開局麵後,再逐步授權更大的改革事項。操之過急,必然會欲速則不達。而孫顯然也缺乏政治能力,初入企業,就奢談三板斧,空有一身理論素養,缺少實戰的錘煉,四處碰壁也在所難免。

“空降兵”孫建業雖然委屈、不服,但是他的改革三板斧也存在不小的問題。“第一步,我會在三個月內對公司的經營和人員情況摸底;第二步,爭取在六個月內完善公司組織架構、梳理流程做好人才配置工作;第三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搭建完整的績效薪酬體係,通過考核製度,淘汰不適合的員工。”顯然,孫隻站在專業本位的角度考慮問題。作為有十年管理經驗的經理人,孫應該深知人力資源隻是公司變革的一個手段。作為管理顧問,他更應該站在老板的角度看問題。告訴老板一個公司變革的頂層設計包括哪些內容、步驟,而不是直撲組織模塊。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改革才是正確之道呢?

石發現公司業績發展不理想,可能與管理的混亂有關,而管理的混亂可能與人員老化有關。這些功臣究竟為什麼不行?是個人的理念問題、素質問題、管理問題,還是公司的戰略問題、營銷問題……

所以石需要導入戰略管理谘詢公司,對企業進行全麵地診斷,這個診斷包括研發、生產、營銷、物流、組織、績效考核等企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不僅僅是人力資源。當明確主要問題後,再進行相應的戰略設計或調整。即使戰略沒有問題,僅僅是組織管理上的問題,也應該在組織變革之前,將戰略進行係統地梳理,明確下來,上下取得一致認識。達成共識後,一起決策商議是否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幫助解決。在取得主要成員的共識之前,不能簡單地邀請外部人員進入。

當外腦進入後,改革方案要發動全體參與,改革前麵的雷聲要響透後,才能進入實施階段。並且選擇的改革項目也要由淺入深。這種改革本身就是人的改革,一定要研究企業內部各個崗位人的心理。

改革不能簡單地寄托於某一個人。一個空降兵在企業裏沒有基礎,就好比是一棵樹,即使是一棵參天大樹,沒有土壤也會枯死。老板本人再支持,也隻是土壤的一部分,還是養不活這棵樹。懂得這個道理,老板與空降兵就不會憑著自己的主觀熱情,盲目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