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營企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難題就是:家族企業如何引進職業經理人、新老班子如何交替。這兩件事情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於老板的決策和職業經理人的處理手法上。要想突破這個瓶頸,一定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麵問題。
首先,讓元老們認識變革的重要性。大部分民營企業都是依靠老一輩人,在摸爬滾打中,幾經磨難拚出來的江山。他們會更多地考慮企業的生存、上下遊的跟進與各方關係維護,這很符合國人國情。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行業更替的速度在加快,前幾年還是互聯網時代,這幾年就已經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如今產業服務化、服務產業化,互聯網思維正在影響著千萬家企業。企業若不想被時代和科技所淘汰,就必須重新認識企業、認識環境、認識顧客,轉變思維、轉變經營模式,變革勢在必行。改革的重要性、產業競爭的緊迫感必須反複地讓老員工、老臣子認識到。先要樹立起意識,才能談執行。
其次,安排好元老們的工作和待遇。選對新人很重要,但這裏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首先需要安排好“老人”。隻有安排好“老人”,才能實現新老的平穩過渡。任命新人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如何安排好那些共同創業的“老人們”更加重要。許多公司在引進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就是因為“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造成新老的對壘和矛盾。聰明的老板會考慮“老人”的感受和需求,比如股份的需求、薪酬待遇的需求、住房的補貼和權力旁落的感受。筆者曾有一個這樣的案例。
在給一家公司谘詢的過程中,筆者必須為老板引進銷售新人。但原來的銷售部都是老板的四個侄子把控,很難有新人進入。筆者的建議是,把他們四個人都變成經銷商。做經銷,他們沒有資金,老板為他們墊付一半資金,他們自籌一半資金。最後結果皆大歡喜,老板招到了新人,四個侄子自己當上了老板,這家企業的網絡也更加穩固。當然,這過程中也少不了有許多細節需要處理,比如要教導他們如何做經銷商、如何做管理、如何拓展業務、如何管理財務等。
安排老員工的工作也要講究策略,不能把他們一刀切下來。如何安排?可以調整老員工到支持性崗位,不幹預市場決策與技術創新,但待遇不能立即降低。
或者為擔任要職的老臣子提供培訓,強迫其更新以往老舊觀念與知識結構,重新審視自己並主動參與公司新老更替工作當中來。
再次,新人要學會妥協。在新老交替的時候,出現矛盾很正常。如果出現矛盾,新人應當要學會妥協。為什麼要新人妥協?第一,新人在公司裏還沒有建立權威,難以服眾。第二,新人要改革,沒有元老們的支持,可能很難開展工作,所以,首先要獲得老人們的支持。
第三,這也是一種策略。很多老板喜歡布置一老一新正副職位搭配,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首先,老員工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大量的工作資源、豐富的人脈資源、各級工作關係、客戶資源等。某些生產企業的老員工,還掌握精湛的技能,這些都是老員工的絕對優勢;其次,老員工熟悉公司情況,更適合調動各部門進行合作、協調;再次,老員工高度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老員工在公司工作多年,和公司共同成長,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有自覺的理解、高度的認同感,能夠自覺站在公司立場考慮問題。
最後,新人要想方設法先建立易見的功績。很多缺少經驗的職業經理人,一走馬上任就想改變原有的架構、流程、標準和模式,其實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這樣做隻會引起企業老人們的反感,不會給企業和自己帶來什麼好效果。企業變革中最困難的是什麼?是觀念,是習慣,是人與人的利益關係。若想變革,就必須讓人看到變革確實可行、有效。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先在深圳做試點,試點成功後,讓全國人民看到成果,才在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幾個地方繼續改革。
國家如是,企業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