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進擊,中國技術大軍(3 / 3)

這就是製勝秘訣:製造加上研發。這是華為從低成本製造企業轉型為全球創新品牌的成功經驗。正如愛迪生當年的行業實驗室發展成了今天的通用公司。

專利備案良莠不齊

理論上而言,一國備案的專利數可用於跟蹤該國的專業技術人才狀況。中國國內專利的備案數正在顯著增加。

中國1995~2009年之間備案的專利占專利總備案數的37.2%;2009~2011年提高到72.1%;2008~2011年,年增長率達22%,世界平均增長率為4%。因此,中國在世界上是領先的專利備案國,美國和日本在其之後。從表麵看來,這似乎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的技術人才力量。

但是,正如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不能等同於大學教育的質量,專利數量也不能等同於質量。在中國申報專利備案的原因可能與別國有所不同(也許是稅收優惠)。仔細研究中國備案的專利,就會發現良莠不齊。隻有極少數可以與日本或西方的專利質量匹敵。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專利備案的數量掩蓋了質量問題,與中國教育現況非常相似。

但是,專利備案表明了研究的商業化流程在中國逐漸形成。從做研究到發表成果,再到申請專利備案,一套流程正是激發創新的前提。中國人開始養成學習、研究和申請專利備案的習慣,從而帶動專利質量的提高。

教育體係遭遇天花板

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無非是有取之不竭的勞動力,工作時間可以很長,工資可以很低。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是亞洲“四小龍”出口拉動經濟的翻版,隻不過規模更大而已。

但是,在過去十年中,中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培養高技能人才。自1998年以來,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增加了2~3倍。大學數量翻倍,大學畢業生也從1998年的10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750萬人。

前耶魯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中國的大學擴招規模前所未有。中國大學的規模在十年間就成為全球第一。實際上,中國在世紀之交的高校入學率增長已經超過了美國。”

但是教育不僅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總體而言,中國的專業技術人才發展是一個大趨勢,在全球經濟中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教育體係涵蓋了從出生到上大學,非常行之有效。這個體係可能顯得有些極端,但是沒人能夠否認,中國學生很小就開始接受良好訓練。

觀點1:中國的教育體係非常有效這不僅僅是教育體係的結果,還是文化和曆史的傳承。這些可以通過一個又一個中國家庭觀察到,因為中國人對教育非常重視和尊重。有學者表示:“中國孩子愛讀書。他們去上課是真正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當然,這是非常籠統的概括,但是某些觀點是正確的,這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教育體係仍在不斷發展。如前所述,大學數量在過去十年中增加了兩倍,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由此引出了我們的第二個觀點。

觀點2:大學教育與就業脫節中國大多數大學的教育質量低於西方水平。這就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學生畢業後麵臨著嚴峻的失業問題,雖然有成千上萬個職位卻無人問津。2012年有700多萬大學生畢業,至當年年末仍有24%未找到工作。

麥肯錫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對中國的教育質量做了以下論述,到今天看仍然適用:“以工程師為例,中國有160萬名年輕的專業人才,比任何國家都多。誠然,33%的中國大學生攻讀工科,德國為20%,印度僅為4%。但是與歐洲或北美的工科畢業生相比,中國畢業生很少從項目或團隊合作中獲得實際經驗,這導致了在跨國企業工作的中國年輕技術人才隻有16萬人——並不比英國的畢業生多。中國就業市場的矛盾是,大學畢業生數量龐大,但專業技術人才又嚴重短缺。”

觀點3:知識產權侵犯嚴重知識產權通常會隨著高技能人才離職而流失。

侵犯知識產權在中國比比皆是,包括設計、客戶資料和技術,都在被侵權的範圍。不管哪個行業,不管是外資還是本土企業,都有被員工、競爭對手、客戶、合資企業、合作夥伴和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這對於成本密集和長期研究的行業尤其不利,例如製藥和汽車業。

以上因素都或多或少影響著中國的形象,也影響了不少外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