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創新也是在海外市場致勝的有效策略。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教授皮特·威廉姆斯和阿裏巴巴的曾鳴在著作《龍行天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中國成本創新》中,詳盡描述了中國公司進入海外市場所使用的幾種基於成本的戰略。用便宜的中國產品對西方專業製造企業發起挑戰。例如,推出便宜的替代產品,與儲存葡萄酒的昂貴冰箱競爭。規模小的小眾製造企業通常需要依靠高價才得以生存,所以難以招架低價競爭。
我們想指出的是,成本創新是中國技術人才的第一個作用力。
湧向中國的研發潮
1993年,中國僅占全球研發投資的2.2%。到2009年,達到12.8%,超過了法國、英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是中國和跨國公司不斷挖掘中國專業技術人才潛力的直接表現。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到2012年年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90家企業都在中國開展了業務,建立了1600多個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
如果你問上海某家領先的建築設計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業務是什麼,他們可能會告訴你設計新的研發中心。問題是這些研發中心究竟在幹什麼?企業在工業園裏興建了大規模的研發中心,聘用工程師和技術專家。但是他們究竟在幹什麼?
跨國公司在華大部分研發活動與本地化有關,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調整產品和服務,目的是更接近當地客戶。同時也進行一些基礎性研究和產品測試。例如像Broadband這樣的公司就有中級工程師測試電子產品的各種參數。
一個例子是英國與荷蘭的跨國公司聯合利華。公司旗下有400多個品牌,包括德芙、Toni&Guy和Ben&Jerry′s。2009年聯合利華在上海成立了全球研發中心,有450名員工從事產品開發和基礎研究。
另一個例子是製藥企業默克集團。雖然對於知識產權保護有擔憂,但仍計劃未來5年對華投資15億美元,2014年在北京設立了研發總部。之前默克隻有少部分研究放在中國,但未來將有600名科學家在華從事所有環節的藥品開發。
一個相反的例子則是大眾汽車。大眾是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國外汽車廠商,現在主要的銷量都來自中國市場。大眾在中國的大部分研發是針對本土市場需求開發,以及改良現有車型以降低價格。出於保護知識產權的考慮,大眾的基礎研究仍放在了國外進行。
製造加研發的製勝秘方
中國的製造業巨頭們擁有龐大的規模,雄厚的財力,並獲得大量技能型人才。這是個好消息。不太好的消息是,在教育,就業,和其他中國智能標記還有很大的脫節。專利申請量的確在不斷激增,但很少有中國專利的質量能與日本或西方相比。
如果把製造業規模和研發結合起來,跳到我們腦海裏的是托馬斯·愛迪生。雖然他在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大發明家,本人也處在發明和大規模製造的戰略十字路口。但從很多方麵而言,愛迪生是發明專利產業化的構建者,他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行業研究實驗室。
如今,中國的製造業巨頭發現自己也處在了戰略十字路口。如上所述,這些製造企業擁有巨無霸式的規模,以及大批工程師和專業人士。與愛迪生一樣,他們也建了行業研究實驗室,作為對製造平台的補充。那麼,如果世界上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研發中心,會發生什麼?
需要記住的一點是,很多中國製造業巨頭坐擁充裕的現金。有足夠的錢對研發長期投入,也發現收購西方技術公司是非常好的戰術。
例如,中國汽車部件製造商萬象收購了波士頓鋰電池公司A123公司。這對聯邦官員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一年之前聯邦政府就發放了一筆貸款給A123公司。
2012年,華為的營收增長了8%,為360億美元,淨利潤增長33%,達到25億美元。這家企業有很充足的資金,其研發投入相當可觀。華為有15萬名員工,其中6.8萬人在研發部門。與美國思科相比,思科有6.5萬名員工,2.1萬名為研發人員。
作為一個超大規模、低成本的電信設備製造商已經勝出,華為現在的重點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進入新市場。更重要的是研發,而不是隻生產。華為在德國、瑞典、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印度和本國成立了16個研發中心,不久前還宣布第28個聯合研發中心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