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進擊,中國技術大軍(1 / 3)

■華強生

越來越多的“中國式人才”開始受到企業的推崇,他們以其附著中國式鮮明特色的競爭優勢分布在全球各個角落,並成為相應領域的精英。

在第一款iPhone上市一個月前,喬布斯召集管理團隊開會說,iPhone需要配玻璃屏,因為塑料屏太容易刮花。喬布斯希望iPhone換成不容易刮花的玻璃屏,在未來4~5周生產之前就換掉。問題是,那時沒有人知道如何製作玻璃手機屏。

於是,喬布斯的一名高管在會議之後馬上訂了飛往深圳的航班。在深圳,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公司已經安排了超過20萬名工人準備組裝iPhone。深圳有大量的工程師、技術專家和專業公司,可以滿足喬布斯的要求。手機玻璃屏的主要問題並不是成本,而是如何精確切割和打磨加硬的玻璃,以及如何在幾周之內完成這項任務。

接下來的幾天,蘋果高管收到了一家中國公司對玻璃屏的報價。他很驚訝地發現這家中國公司為贏得訂單做足了準備——已經開始安排生產線。公司的中國工程師們紛紛搬進了工廠,開始對玻璃做起了測試。

這家公司最終贏得了喬布斯的訂單。團隊開始7天24小時地做試驗。四周後,他們知道了該怎麼做。第一批玻璃屏切割打磨,運到富士康已經是半夜。兩天之內,1萬台玻璃屏iPhone下線。總共有20萬名中國工人生產第一批iPhone,由8700名中國工程師負責管理。

搶奪製造型人才高地

雖然前麵的故事可能有些渲染,但其中有兩個要素卻不容忽視。

首先,中國製造業係統的速度、靈活性和智能程度多麼令人驚訝。單單靠低成本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速度和靈活性更重要。重新設計iPhone屏幕需要快速部署充足的專業技術人員。在美國,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8700名中國工程師監督生產,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紐約時報》報道稱,蘋果如果想在美國籌備這支工程師隊伍需要9個月時間。而在中國,隻需要15天。

這是一個中國的專業技術人才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故事。能夠以如此速度調動眾多的專業技術人才,這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

二十年前,中國製造業以其規模改變世界格局。

一夜之間,從鞋類到自行車,價格都比從前便宜很多。低成本的中國製造改變了一個又一個行業。“中國製造”在全世界都是家喻戶曉的詞。

全球各大企業開始將大規模和低成本的中國製造納入其運營體係中。這是沒有選擇的,如果不這麼做,很可能會被選擇中國製造的競爭對手打敗。

同時,大量和低價的中國專業技術人才也是一個改變行業規則的因素。短短幾天中國企業就可以組建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團隊。這些因素正在改變著一個又一個的行業。如果企業可以低價聘用數萬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會對醫藥行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果競爭對手在中國建研發中心,擁有上萬名技術專家,對你會構成多麼大的威脅?中國專業技術人才的規模開始對行業產生影響,通常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方式發生。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製造企業很神秘。其實,全世界消費者的行為幾乎都一樣,競爭都是大同小異。在今天的中國,基本上集中有六大趨勢。他們就像地表之下的板塊運動,正驅使多數國家的產業推動著中國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如果你能理解他們的活動,那麼,表麵上的混沌亂舞就變得更容易理解和更可預測了。

影響全球格局的成本創新

提到中國的技術人才,一定有人會說中國人喜歡死記硬背,西方人更有創造力。這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但是關於創造力和創新的問題非常重要。中國是否會成為下一個“iPhone”的發明地?答案是近期還不會。我們並沒有在中國看到很多原創的創新。更多的是第二代創新,通常被稱為成本創新。它是中國技術人才實力的第一個表現。

中國企業對現有產品的改良非常在行——而且產品也越來越便宜。邁克爾·默夫裏和丹·布萊茲尼茨在合著的《紅桃皇後的奔跑》中說:“中國提供了不需要產品創新就能實現創新的神奇例子。”

這類成本創新對於在中國市場擴張非常關鍵。

降低成本可以將產品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拓展到收入更低的三線城市。例如,當中國移動開始向農村地區提供低價移動服務後,18個月內用戶數增加了一億。提供更便宜的產品服務是在中國擴大市場和成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