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4 中國的住房從不是投資品(1 / 1)

■易憲容

在中國,住房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框架中,給出的標準答案是,住房就是投資品而不是消費品。在他們看來,因為住房的購買支出是長期分攤,長期持有後會升值,所以住房是投資品。

因為在國家統計局那裏,住房是投資品,那麼無論住房價格如何上漲,都與居民消費價格變化無關。近十多年來,中國各城市的房價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了10倍,但是中國居民的消費物價指數不僅沒有上漲,反而持續下跌,最近甚至下跌了1%以上,市場大叫出現通貨緊縮了。由於住房是投資品,近幾年超速擴張的貨幣增長隻漲到房價上去,而漲不到居民實際消費物價上來。真的太好玩了!

反之,如果近幾年過度擴張的貨幣會反映到居民的消費物價上,那就是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率快速上升,居民手中持有的貨幣就不值錢。央行就不得不收緊貨幣政策加息,這樣才能讓市場流動的貨幣減少,並讓通貨膨脹率回到合適的水平上來。

如果央行貨幣政策收緊加息,住房投資者收益率下降,投資風險越來越高,隻好退出市場,住房投資需求減少而房價下跌。但是,住房是投資品,過量的貨幣隻是搶購一定的住房讓房價飆升,而沒有讓居民的消費物價上漲,所以央行也就不用收緊貨幣政策加息。反之還可以采取更為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更多的貨幣流向市場推高房價。

一般來說,衣食住行是人類最為基本的生存方式,也是人類最為基本的消費需求。

但是由於住房是投資品,當居民把手中絕大多部分收入投入購買住房時,居民最大的一塊消費就突然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近些年來在中國統計指標中,中國居民消費在GDP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小的原因。

既然住房是投資品,那麼中國政府的職能部門為什麼又製造出一個住房的“剛性需求”?很簡單,既然住房是投資品,那麼投資者購買住房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購入住房之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或預期住房會升值。

如果市場的住房投資者都預期房價會上漲,而且又有好的金融市場條件,同時購買又沒有任何限製,那麼住房的投資需求可以是無限大。但是,如果市場的預期逆轉,即投資者認為購買住房後,不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時,那麼這時住房投資需求會降為零,甚至於負。住房的投資需求在零到無窮大之間,是根本不存在“剛性需求”的。

所以,如果住房是投資品,住房市場是根本不存在一個所謂的“剛性需求”的。不知為何,政府職能部門會製造出這樣一個概念。

如果住房是投資品,那麼政府也不需要對購買住房采取任何補助政策,也不需要讓銀行采取利率優惠,更不需要把住房購買分為購買第一套、第二套等。因為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表中,從來沒有哪一個欄目規定購買第一套住房是消費,購買第二套住房是改善性消費,而購買第三套才是投資。

如果對作為投資品的住房采取優惠政策,實際上是用整個社會納稅人的錢來補助投資者,這樣做對沒有購買住房或購買住房少的居民是相當不公平的。但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住房又變成消費品。

如果住房是投資品,那麼住房投資者所得,當然要用適當的稅收製度來調節。試想居民勞動所得都有一套稅收安排,為何住房投資不這樣做呢?為何中國的房地產稅收製度,會成為全球最差的稅收製度呢?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相當不公平的。

可以說,在中國,由於對住房屬性界定上混亂,也就使得中國政府不同的職能部門各行其是。各個政府部門根據自己的需要出台有關的房地產政策,從而導致這些政策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而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及投資者也各行其是,攫取大利,把中國房地產市場帶向完全不可持續的方向。

因此,要確立中國房地產市場長效機製,就得對住房的性質全麵反思及重新界定,並重新設立住房統計的新框架,這才是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出困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