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會議綜述(1 / 3)

探討學術問題分享研究信息——2009年中國研究學術討論會報道一組

傅良瑜傅良瑜美國匹茲堡大學傳播學係博士候選人,曾畢業於武漢大學出版科學係(2003年,獲文法雙學士學位)和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2006年,獲管理學碩士學位)。博士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傳播、視覺傳播與書籍史,並承擔公共演講和大眾傳播學課程的教學。2009年獲梅隆基金會研究學人獎學金赴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問。此綜述為傅良瑜據Asian Studies Newsletters相關報道翻譯、編輯而成。當今,中國研究已經成為各國學者共同關注的學術領域。各種與中國研究相關的學術討論會在世界各地舉辦,成為學者探討學術問題、分享研究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途徑。下麵是一組對舉辦於2009年的主要學術研討會的報道。

2009年2月27日至28日,新一屆希克森科學、技術與社會論壇(Hixon Forum)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Claremont)的哈維—馬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召開。這次國際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現代中國形成過程中的科學與技術(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吸引了來自北美和中國一批跨學科學者,他們的專長主要在於科技史和中國研究。會議探索了中國與國際背景下現代中國科學與技術的曆史發展,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本次會議加深了對於科學和技術在中國現代史中樞地位的認識,強調了中國現代科學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現代科學的跨國性質,成果豐碩。論文主題的涵蓋麵很廣,如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的格蕾絲·沈(Grace Yen Shen)討論了中國地理學在民族國家的建立以及國與國商討中所起到的作用;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的舒喜樂(Sigrid Schmalzer)探討了中美之間的科學交流;中國科學院的張九辰和清華大學的鮑鷗報告了他們對中蘇之間科學交流的研究;哈維—馬德學院的王作躍則關注華裔美國科學家。這些論文都將跨國互動與內部發展的結合作為重要因素進行研究。

還有一部分論文強調國家在科技發展中的關鍵地位。中國科學院的張藜揭示了毛澤東時期中國科學家的社會政治地位;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的張大銘(Cheung Tai Ming)研究了技術的軍民雙重用途;紐約州立大學萊文研究所(SUNY Levin Institute)的曹聰討論了中國在人才庫建立方麵所作的努力;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的理查德·阿佩爾鮑姆(Richard Appelbaum)探討了中國的納米技術政策。大眾科學也是一些論文的重要主題,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的範發迪(Fa ti Fan)探尋了地震預測中的人民動員及其在其他方麵的作用。

本次論壇的所有活動都體現了跨學科與學科交叉的特點,諸如科技史學者和政治學者關於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論文報告,國際關係、科技研究、美國史、蘇聯/俄羅斯史等領域的中國學者的點評,以及更多領域與會者的積極參與討論。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的著名中國研究學者王國斌(R.Bin Wong)和加州大學歐文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對於中華帝國晚期、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之間延續性的點評,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關注曆史與當今發展的並置也能夠揭示其間隱藏的聯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變遷與挑戰(60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Transformations and Challenges)”於2009年7月13、14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帕克維爾(Parkville)校區亞洲研究所召開。這次會議由墨爾本大學藝術學院承辦,吸引了超過100名國際人士參加,其中包括研究者、教育者和來自中國(含香港、澳門特區)、澳大利亞、美國、英國、韓國、印度和日本的專家。

這次會議的主題演講人陣容強大,有澳大利亞本地學者,也有國際知名學者。7月13日,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高級研究院李成向會議做了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之外:希望與恐懼的悖論》的演講,報告了中國的經濟繁榮和可能產生的影響。李教授曾接受過美國廣播公司(ABC)采訪並在其晚間新聞節目中討論過這一問題。

7月13日的第二位演講者是墨爾本大學的郜若素(Ross Garnaut)教授。郜若素教授現在正在進行以其姓氏命名的氣候變化回顧,這是由澳大利亞政府委托的一項獨立研究。他所作的題為《中國改革和經濟增長30年如何改變世界》的報告考察了中國經濟發展對自身以及整個世界的影響。

7月14日,會議迎來了另外兩位中國重要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的翟振武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王紹光教授。翟教授的報告對中國人口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引起了與會者濃厚的興趣;王教授的演講標題為《探索中國模式社會主義》,對中國社會主義的演化及其結果進行了曆史分析,他還接受了澳大利亞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SBS)廣播電台中文節目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