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會議綜述(2 / 3)

在兩天的會議中,來自澳大利亞本地和國際知名學術機構的大約80名研究者在總共26場分組報告上宣讀了論文。這些論文內容豐富,分析深刻,而且角度新穎,涵蓋了非常廣泛的主題,包括公司治理、教育、法律及權力、環境、中國的過去和將來、少數民族、文化史以及傳統等等。會議還見證了新一代中國青年學者的風采,他們在全世界大學中從事與中國相關的研究。

分組報告的主題包括對中國企業的有效管理、中國媒體體係的曆史、從地方和中央的視角看少數民族與政治經濟、中國東部的文化和曆史:上海及其腹地貿易區、國內政治:政府治理遭遇的挑戰、國內經濟:勞工、投資和財政、法律製度進步和公民、消費者權力等等。

墨爾本中國研究會議的目的在於吸納研究者、政策製定者及指導者、教育工作者和中國研究各領域的專家,搭建知識界討論的平台,探尋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已經並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所帶來諸多挑戰性問題。鑒於今年的成功舉辦,這一會議將繼續進行。

2009年7月20日至23日,“明清時期情感的重新構建與表達(Re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s in Imperial China)”國際會議在意大利羅馬舉行。這次會議關注的是明清(1400—1900)文化史中心態、文化及價值的結合方式,特別是從這一時期書寫材料中收集相關信息的方法。大多數與會者開始合作對描繪精神狀態的各種資料進行文本分析,他們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另外,該次會議還深入討論了明代情感心境資料數據庫的組織和結構,報告了各自正在進行的文本研究中所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加強了研究小組的組織以及相互間的合作。

會議的所有報告都以對情感世界的感知為基礎,注重討論文本、作者以及社會政治環境之間的特定聯係。例如,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討論了蘇州方言集《山歌》及其與情感表達的相關性。《山歌》包含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因素,其編者馮夢龍(1574—1645)是理解晚明文學的一個關鍵人物。芭芭拉·比塞托(Barbara Bisetto)則研究了馮夢龍的另一部作品《情史類略》,這是一部短片故事集,以文言寫作,內容從古至今,均與愛情和強烈的情感相關。從這部特殊的作品中,比塞托特別關注了晚明社會的“感情崇拜”。李焯然(Lee Cheuk Yin)通過對張岱(1597—1680)所著《陶庵夢憶》的研究,嚐試探討晚明時期知識分子對於過去曆史的記憶以及他們奢華的生活方式。在馮夢龍和張岱用來反映情感的詞語中,我們能發現很多相似之處,而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雖然這兩位作家對語言和詞彙的使用不同,但他們畢竟都來自同一時代、同一地點。安格利卡·梅斯納(Angelika Messner)和魯道夫·菲斯特(Rudolf Pfister)的報告是關於陳士鐸(1627—1707)的醫學著作《石室秘錄》和《辨證錄》。梅斯納集中討論了這些作品的文本曆史,特別將超附文本(paratexts)作為重要的原始資料,強調了其中各要素的高度複雜性;菲斯特則對《石室秘錄》選段進行了仔細的閱讀,他的論文反映了表現特殊心理的煉丹術和技術詞彙與其情感內容的相互聯係。以上這些調查研究都對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情感知識的基本特性提出深刻見解。施維禮(Wolfgang Schwabe)和埃莉莎·薩巴蒂尼(Elisa Sabattini)向會議報告了對王陽明(1472—1529)《傳習錄》中情感詞彙的初步研究。這是明清時期中國最重要的哲學論著之一,施維禮和薩巴蒂尼的研究為比較文學、醫學以及哲學著作中的詞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這場報告的結尾部分是對康熙、雍正和乾隆朝奏折的描述,以及對其中情感詞彙和政治修辭的分析。

除了對曆史文本的探討之外,本次會議也涉及了研究資源建設的問題。在會議的最後,史華羅提出了一些在提名、目錄以及軟件適用性等方麵可能進行的數據庫技術改善方麵的建議。研究小組的成員對這些建議的優缺點各抒己見,之後決定現行數據庫應繼續使用,同時也應該聯係專家探討如何加入時間更久遠的數據。最後,研究小組製定了2010年的具體工作計劃。為了更好地協調個人和小組的工作,名為“情感研究項目目錄(Emotion project list)”的在線平台已經啟動。

“中國曆史中的局內者與旁觀者(Insider & Outsiders in Chinese History: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Jonathan Spence)”會議於2009年5月8日至9日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New Haven)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召開。這次會議由著名漢學家史景遷教授(Jonathan Spencer)曾經指導的學生們組織。為了表達對史景遷教授的感謝以及對他在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的肯定,這次會議同時得到了耶魯東亞研究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這次會議的分組討論雖然涵蓋了時間跨度巨大的中國史研究中的廣泛主題,但是它們卻由一個關注點貫穿起來,即曆史舞台上的“演員們”和學術觀察者們如何理解“中國社會”的局內者、局外人以及邊緣人看待曆史的不同角度。另一個重複出現的主題就是傳記與曆史的關係,這兩者都是敘述的一種策略,也同樣反映了結構分析以及寫作主體上的一些問題。另外,由於很多與會者通過這次會議機會回顧曾經接受過的研究生教育如何影響自己,中國史教學和研究也成為會議的另一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