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帕提亞文組詩《胡亞達曼》(Huyadagmn)與《安格羅斯南》(Angad Rō n n)
這兩首組詩據考證是公元3世紀的作品,可能是摩尼弟子末冒(Ma-r Ammō)所譯寫。它們都現存8個篇章的或多或少的詩句,以明性為第一人稱,自敘離開了本鄉——明界,在人世間忍受痛苦,恐懼墮落地獄,渴望得到拯救,在第六篇章裏,拯救者才終於出現,使明性重返明界。
《胡亞達曼》篇章Ⅳa第7—10行,明性悲歎:“誰將使我免於被地獄(nrh)山高海深的艱難苦楚所吞噬”?篇章Ⅳb第2—3頌,明性悲歎:“誰將拯救我,使我解脫所有這一切,那樣我就不會被那些地獄深淵(nrhjfrn)的艱難苦楚所吞噬”?篇章Ⅴ第6頌,明性在描述人生的痛苦之後呼籲:“誰將使我解脫這一切,這一切傷害,讓我遠離地獄(dwjx)的所有苦難”?第10和12頌確定邪教徒無論如何免不了在地獄中受苦受難:“(他們)所有的偶像、祭壇和圖像都不可能從那個地獄(nrh)中把他們救出來”。第19頌,明性悲歎誰能拯救其免墮地獄:“誰將帶我遠離[它,那樣]我就可以不再陷(?)[於]其間;我就不會跌倒,墮落每一個痛苦的地獄”。篇章Ⅴa第2和11頌,確定邪教徒無望逃脫地獄的懲罰:“他們哀號,苦求真實的審判之神……他沒有答應給他們幫助。……他們永遠忍饑挨餓,在那個地獄(nrh)裏……(那)吃人的深淵,那裏希望[是不為人所知的]”。
篇章Ⅵb第22行,拯救者對明性說:“我將把你從地獄看守們的(nrhpnn)手中解脫出來,[他們]對精神與靈魂[毫無]憐憫”。篇章Ⅶ第21行,拯救者對明性說:“你不會墮落地獄(dwjx),也不會墮落……;對……來說將沒有歡樂……”。
《安格羅斯南》篇章Ⅶ第5行,拯救者對得到拯救後的明性說:“你起先在地獄(nrh)中忍受了所有危厄,你是為了這一刻(的歡樂)而經曆的。”
帕提亞文nrh這個借詞是否經過巴克特利亞文的中介,尚待探討。
敦煌發現的漢文摩尼教經《下部讚》的詩篇許多地方的基本思想也與這兩首組詩類似。比如,《胡亞達曼》篇章Ⅴ第10和12頌、篇章Ⅴa第2和11頌都確定邪教徒將墮落地獄,《下部讚》〈歎諸護法明使文·第三疊〉也說:“苦哉世間諸外道,不能分別明宗祖,輪回地獄受諸殃,良為不尋真正路”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台北,素馨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頁。!(第226頌)
2.粟特文寓言
〈珍珠鑽孔師傅〉寓言的解釋部分講到:“那人是一個正義的電那勿(δynδryy,即選民),他使許多人免入地獄(tm),把他們引上通往天堂之路”。文書Tiα寫道:“如果收獲與利潤開始給予你,那麼加倍你的努力,但是不要太貪婪(?),那樣你就不會把你的靈魂引向地獄(tmw),將不會對你自己造成巨大的……毫無憐憫的(?)傷害。——阿格斯羅(γsrw)王(??)再次問水妖:……什麼比太陽更明亮,什麼比地獄(tm)更黑暗”Henning,W.B.“Sogdian Tales”,這說明早在摩尼教傳入粟特人當中之前,他們已經有了這一語彙;後來摩尼教文獻被譯寫為粟特文時,就用源自tmah的tm 來翻譯摩尼教的“地獄”。往後佛教、景教文獻被翻譯成粟特文時,“地獄”一語也用這個借詞。摩尼教、佛教文獻被翻譯成回鶻文時,“地獄”一語就用源自粟特文tm 的借詞tamu。
在瑣羅亞斯德生活的時代以前很久,印度—伊朗人就相信有些人死後會在天上享受歡樂的生活,而許多人死後在地獄裏過一種毫無樂趣的生活。瑣羅亞斯德將這種信念發展成純粹根據道德標準決定的兩種命運:所有瑣羅亞斯德教的信徒之靈魂都會飛升到天上的眾神之國中去,而所有邪教徒之靈魂都會下地獄。對瑣羅亞斯德來說,人死後的命運極其重要,因為那能夠糾正塵世生活的種種不公參閱元文琪:《二元神論:古波斯神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17頁。對摩尼教來說更是如此,在塵世經常受到迫害的教徒更渴望死後直升天堂,並看到敵人在地獄中受苦。
後來漢文佛典被翻譯成粟特文時,也采用摩尼教粟特文詞彙tm來翻譯漢文的“地獄”。例如,漢文《佛說善惡因果經》寫道:“若有眾生入寺之時,唯從眾僧乞索借貸;或求僧長短專欲破壞;或噉僧食都無愧心,餅果菜茹懷挾歸家;如是之人死墮鐵丸地獄,鑊湯爐炭刀山劍樹靡所不經。是即名為最下惡人。”粟特文譯本將“地獄”翻譯為tmyh,將“鑊湯爐炭”翻譯為pwγ ttnwr。此經講述了其他各種犯罪者所墮落的各種地獄,“地獄”一詞均譯為tm,隻有一處譯為。《下部讚》〈此偈為亡者受供結願用之〉講道:“某乙明性,去離肉身,業行不圓,恐沉苦海,唯願二大光明、五分法身、清淨師僧,大慈悲力,救拔彼性,令離輪回剛強之體,及諸地獄鑊湯爐炭。”(第406—408頌)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第315頁。這首偈中的“諸地獄鑊湯爐炭”與《佛說善惡因果經》中的“地獄”、“鑊湯爐炭”意思相同。
敘利亞文景教文獻被翻譯成粟特文時,也采用摩尼教粟特文詞彙tm 來翻譯“地獄”。吐魯番出土小末巴柏所撰詩體布道文《論最後的時刻》(A metrical homily“On the final evil hour”by M r B bay the Less)粟特文譯本寫道:“當你毫不留意時,死亡將站在你的(床)頭。去想一想地獄(tmw)吧,噢,行將就木之際,看!它已經在那裏為你準備好了,雖然你並不想要它!感受與看看那為你準備好的一片黑暗,如果你希望,那麼通過奉獻之道,逃避它吧”Sims Williams,N.The Christian Sogdian Manuscript C2.Berlin,1985,pp.92,277.。粟特文tm (地獄)一詞不僅見於佛教、景教文獻,而且成為回鶻文tamu(地獄)一詞的詞源。
3.回鶻文《懺悔詞》(Xuāstvānīft)
Xuāstvānīft是供摩尼教“聽者”(Auditor或Hearer,俗家信徒)使用的古突厥語(回鶻語)懺悔文。回鶻文《懺悔詞》分為十五節,分述摩尼教俗家信徒所需要懺悔的十五個方麵。第七節A寫道:“第七,如果有人問:誰會走上通往二毒路之端和地獄之門(tamu qap()γa)的道路?那麼,信奉偽法的人會去第一個地方,崇拜魔王,並奉之為神的人會去第二個地方”。第八節A寫道:“第八,自從我們認清真正明尊和清淨之法以後,我們懂得了‘二宗’和‘三際’的教法:我們懂得了明宗即明尊之境,以及暗宗即地獄之境感謝芮傳明教授通過電子郵件把刊登在《史林》2009年第6期上的《摩尼教突厥語〈懺悔詞〉新譯和簡釋》的電子版發給我,本文的漢譯即摘自芮教授譯本第58頁。
“暗宗即地獄之境”的說法與上引回鶻文文書TIID173b、中古波斯文文書M99I和M7980—7984的說法一致。成書於公元八九世紀的回鶻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第二十至第二十五品詳細描述了各個地獄的景象。第二十四品寫道:“他們在先前人世中對其犯下的罪行沒有懺悔,未起悔過之心。……他們不能從痛苦中解脫,要重新進入地獄。一些人進入八大火獄:(等活)(sanip,梵文Sajīva)、黑繩(qadasudur,梵文K lasūtra)、眾合(sangat,梵文Sagh ta)、號叫(rurap,梵文Raurava)、大號叫(maxarurap,梵文Mah raurava)、炎熱(tapan,梵文Tapana)、大熱(pratapan,梵文Prat pana)、阿鼻(awi ,梵文Avīci)地獄。”第二十五品3b寫道:生活在“等活”地獄中的靈魂,“當地獄之門[ta(mun ng qap γ )]打開時,他們蜂擁著走出”耿世民:《回鶻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72—474、478—480、484—486、488、499頁。漢文佛經中關於八大火獄的記載,參閱芮傳明:“摩尼教‘平等王’與‘輪回’考”,《史林》2003年第6期,第35—36頁。八大地獄的具體名稱均根據梵文音譯,唯有tamu(地獄)仍然沿用摩尼教回鶻文tamu。《彌勒會見記》中的ta(mun ng qap γ ,(地獄之門)也與《懺悔詞》中的tamu qap( )γ a用詞相同;awi tamuda(阿鼻地獄)也見於回鶻文《摩尼大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