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料研究(1 / 3)

摩尼教“地獄”考本文為複旦大學“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文史研究院)資助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福建霞浦文書《奏申牒疏科冊》研究之一

馬小鶴馬小鶴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研究館員。主要著作:《摩尼教與古代西域史研究》。日本奈良大和文化館所藏一幅可能出自寧波的元代絹畫,一直被認為是佛教的六道輪回圖。近年來日本學者泉武夫、吉田豐,美國學者古樂慈(Zsuzsanna Gulcsi)和奧地利學者埃伯特(Jorinder Ebert)通過研究,認為它是一幅摩尼教作品。根據畫上題記,可稱為《冥王聖圖》。這幅絹畫共分五層。畫麵頂端的第一層描繪了天堂裏的宮殿,展現了光明處女及其隨從的整個行程。第二層描繪了兩個摩尼教選民在一尊摩尼教神像前宣講布道的場景,此神像很可能就是摩尼。畫麵左邊有一位聽者及其仆從,正在專心聽講。第三層由四幅小圖組成,描繪了士、農、工、商的生活。第四層描繪了摩尼教概念中的審判。在一個高台上的亭子裏,一位審判者坐在桌子後麵,身旁立著幾位侍從。亭子前有兩對鬼怪抓著他們的俘虜前來聽判,其命運或好或壞。光明處女及兩位侍者從畫麵的左上方駕雲而來,她代表聽判人來幹預審判。畫卷最下方的第五層描繪了四幅恐怖的地獄場景,從左至右分別為:一個被吊在紅色架子上的人被箭射穿,肢解人體,一個人被火輪碾過,最後是幾個惡鬼正在等待下一個折磨對象”。

無巧不成書。幾乎在西方與日本學者研究《冥王聖圖》的同時,福建省霞浦縣謝道璉法師傳用的清抄本《奏申牒疏科冊》(以下簡稱《科冊》)開始引起學術界之重視由於得到福建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先生,霞浦縣副縣長、摩尼教論證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黃敏皓女士,霞浦縣博物館館長吳春明先生和霞浦縣柏洋鄉謝道璉法師的大力支持,得以研究謝道璉傳用《奏申牒疏科冊》(以下簡稱《科冊》)的照片。特此致謝。《科冊》中有相當明顯的摩尼教因素,同時多處講到地獄,極富研究價值。《科冊》中大部分文書是用於超度亡靈的,地獄觀念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僅舉數例,以見一斑。第13節〈三寶榜〉(頁13—14)是在齋戒壇場前告貼的文書,告諭神祇:“恭聞摩尼光佛肇創三寶之道場,菩薩如來大開萬法之慈域。……仰瞻色相,丐現今夜之毫光,普化明寰,廣資冥府。……摩尼正教主行加持度亡法事厶給榜”。第14節〈奏教主〉(頁15—16)是儀式中給帝尊的文書,以出自摩尼教的三個神取代道教的三清:“錄詞百拜上奏神通救性電光王佛金蓮下、太上教主摩尼光佛青蓮下、廣惠莊嚴夷數和佛金蓮下。……乞頒明勑,行下陰府諸司,赦釋亡魂,脫離刑曹之所,乘毫光徑赴法壇,領善功直登淨邦”。第15節〈昊天〉(頁16—17)也是“奏”:“錄詞百拜上奏昊天至尊玉皇上帝玉陛下。恭惟好生德大,度死功深,位統十天,為天帝之至尊;恩超八地,濟地獄之苦魂”。第20節〈地府〉是儀式中給一般神祇的“申”:“右謹具狀上申地府靈尊平等大帝禦前、北陰鄷都元天大帝禦前,恭惟大德巍巍,威風凜凜,掌生死權位,尊居於地府;定善惡業職,專掌於鄷都。今修資度之良緣,特備虔誠之素懇,願蒙昭鑒,祈賜恩光,赦除幽獄之罪,遣赴光明之會。”此申的“平等大帝”即從摩尼教的“平等王”演變而來,須另文研究,在此不贅。此外,還有給地藏、目連、東嶽、十王等神祇的“申”,其主旨都是:亡靈被囚禁在地獄中,亡靈的眷屬隻有通過宗教儀式,向神祇祈禱,才能使亡靈脫離地獄,超升明界。地獄觀念顯然屬於其核心教義。

在《冥王聖圖》與《科冊》中,地獄觀念都與民間宗教無甚區別。僅僅根據這些圖像、文字存在地獄觀念,完全無從論證它們與摩尼教有任何關係。但是,如果摩尼教中本來完全沒有地獄一說,則可以作為一個有力的反證,使我們質疑這些文字、圖像是否明教之物。那麼,摩尼教教義中到底有沒有地獄說的淵源?抑或地獄說純粹是摩尼教在浙江、福建接受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影響的產物?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探索《冥王聖圖》與《科冊》中“地獄”觀念的摩尼教淵源。

我們將根據摩尼教教義的邏輯來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探討在摩尼教創世紀中,有無地獄?其次,探索在摩尼教輪回說中,惡人死後是否要下地獄?再次,探討在摩尼教末世論中,有沒有關於地獄的結局?由於我們使用的資料年代跨度非常大,其間教義本身因時因地發生若幹變化,在所難免。摩尼教的基本教義有其內在的一致性與延續性,而具體文書則會受到周圍宗教文化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瑣羅亞斯德教與佛教的影響,這是需要我們隨時注意的。

摩尼教創世紀中的地獄

1.回鶻文文書TⅡD173b

許地山、林悟殊先生早就概述過摩尼教的創世神話:摩尼把明暗二宗作為世界本原,把光明和黑暗說成是兩個相鄰的王國,光明王國占據著整個的上方與北、東、西三方,黑暗王國占有下方—南方。黑暗侵入光明,最高神大明尊相繼召喚出母親女神(漢文摩尼經稱善母),母親女神召喚出初人(先意),派初人前去驅逐黑暗。初人初戰失利,昏倒在戰場上。大明尊又召喚出造像佛、淨風等去救援初人。“淨風首先走到黑暗地獄邊緣,大聲疾呼初人,初人應聲回答。”這一呼一應,產生了呼神和應神。“淨風聽到初人應聲後,就深入地獄,伸出右手抓住初人,把初人舉出地獄,救回到光明王國裏。”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台北,素馨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5頁。這裏的“地獄”應該就是指黑暗王國。

回鶻文文書TⅡD173b則說:當呼(神)(xro tag)(和)應神(padwaxtagt()ngri)離開了霍爾莫茲德神(xumutat()ngri,即初人),從地獄(t(a)mudan)飛升到天霄的時候,淨風神和母親女神很快來到那裏。他們使霍爾莫茲德神離開地獄(t(a)mudan)和飛升,他們把他送到眾神之國。回鶻文文獻受佛教影響較深,但是將黑暗王國視為地獄的思想可以在早期中古波斯文文獻中得到印證。

2.中古波斯文文書M99Ⅰ和M7980—7984

胡特爾(M.Hutter)將中古波斯文文書M98 I和99 I以及M7980—7984視為摩尼親撰並呈獻給薩珊波斯國王沙卜爾(Sbuhr,242—272年在位)的《沙卜拉幹》(buhragn)之一部分,盡管這個論斷尚待探討,這些文書很可能記錄了摩尼在世時認可的教義,其中多處提及地獄。中古波斯文文書詳細地記載了創世神話:各類雌魔“一開始在地獄(dw wx)裏就懷孕了,被拴鎖在十一層天上,看到了明界之神(rw n hryzd,即第三使)的光輝和美麗,對其產生欲求,喪心病狂,(她們)都使自己的身孕流產了”。這些流產物掉在地上變成了動物。然後明界之神命令新世界締造之神(即造像佛):“去建造一個新世界,超越天地宇宙,(超越)五個地獄(pnzdw wx),直抵南方,(但是)更多地向這邊延伸,在黑暗地獄(tmdw wx)之上,(這樣)它從東方伸展到西方,與天堂相對應。”“就像貪魔從一開始就在她自己的居處——黑暗地獄(tmdw wx)裏把淫蕩和交媾教給”各類魔,她繼續把淫蕩與交媾教給從天上掉到地下的雌雄諸魔。雌雄魔王吞吃了諸魔的後代,造立了人身。人類的後代“將敬拜貪魔與貪欲,將實現眾魔的意願,將(最後)走向地獄(dw wx)”。也即黑暗王國,因為那裏是一個充滿煙火、悶氣、颶風、汙泥、毒水等五種黑暗元素的地方,居住著五類魔。這個中古波斯文稱之為tm dw wx(黑暗地獄)、回鶻文稱之為tamu(地獄)的地方就是貪魔原來的居處,初人戰敗昏倒的地方,也就是惡人的最後歸宿。

3.帕提亞文《惠明經》(Sermon of the Light _disibledevent=仿)日月二大明船,惑亂明性,令升暗船,送入地獄,輪回五趣,備受諸苦,卒難解脫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第269—270頁。與漢文對應的帕提亞文原本殘片中“地獄”一詞作。在佛教中,“五趣”指眾生由善惡業所感而應趣往之處所,即地獄趣、畜生趣、餓鬼趣、人趣和天趣。加上阿修羅,總稱六道。

摩尼教輪回說中的地獄

摩尼教徒向往天道,希望自己的靈魂能重返明界,不願重新轉世為人,而更恐懼墮入地獄。顯示其對地獄之恐懼的資料主要有五類:帕提亞文組詩、粟特文寓言、回鶻文懺悔詞、摩尼大頌和一般詩歌,我們將分別分析這五種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