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海惠主編《北美中國學研究——學術概述與文獻資源》(1 / 2)

薛昭慧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北美中國學研究——學術概述與文獻資源》副主編。過去幾十年間,北美的中國研究突飛猛進,基於傳統漢學研究而擴展至人文社科各個領域;由邊緣學科滲入主流研究,儼然成為21世紀中國學研究的中心,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內對海外中國研究,尤其是美國學界的中國研究也日益重視,翻譯出版了種類繁多的優秀論文和專著。但是,如何為中國讀者提供一個係統的、全方位的、高屋建瓴的綜述和回顧,如何全縱深、廣角度地總結北美中國研究學術發展和成就,如何把學術活動與研究資源結合起來介紹,一直是專家學者、學術谘詢、信息情報人員十分關注的問題。中華書局近期出版的《北美中國學研究——學術概述與文獻資源》就是以此為宗旨的一項卓有成效的努力。

著名中國史學家許倬雲先生為這本書作序。他從曆史的角度,宏觀地回顧了美國“中國學”由歐洲傳統漢學到“區域研究”的發展軌跡,及其融入“學科”、進入“主流”學術的趨勢。他指出:“一百多年來的成果,無論質量抑是數量,‘中國研究’已可與主流的西方研究相埒。下一步,中國研究將融入‘學科’之內,以‘中國研究’的成果,參加建構理論的依據。”許倬雲先生對美國“中國學”發展曆史以及現狀的分析總結精辟深刻,極富啟發意義。

這本書專注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美中國研究的發展。書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學術概述篇,共37篇論文,由40位目前任職任教於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研究專家撰稿。這些綜述文章涵蓋領域廣泛,包括了中國道教與民間宗教、中國佛教、中國早期曆史、斷代史、科學史、社會史、城市研究、人類學、當代史、政治、外交與安全政策、經濟及經濟史、法律及法律史、教育、社會學、組織學、婦女史、音樂、藝術與藝術史、曆代文學與當代文學、戲劇、語言學、美國漢語教學以及博士生培養等各主要學科和新興的交叉學科。作者們身處美國中國研究學術界,業已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卓有建樹,不少是極有影響的學術大家。比如哈佛大學的裴宜理(Elizabeth Perry)、伊維德(Wilt Idema)、普林斯頓大學的艾爾曼(Benjamin Elman)、匹茲堡大學的羅友枝(Evelyn Rawski)、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等權威學者,都是各相關領域的重要領軍人物。他們所闡述的學科發展、重要課題、研究方向及其優劣得失,因為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犀利的學術眼光,不僅條理清晰,扼要精到,而且敘述與批評兼備,客觀準確,鞭辟入裏,尤其具有高度的學術內涵和資訊價值。從這些文章裏,讀者可以縱向地追索相關學科的發展脈絡、重大學術論題和轉變、重要學術理論、流派和研究方法、主要學術人物及其成就,以及今後的發展趨勢和有待探索的問題。還可以橫向地看出各學科領域的兼容互動、交叉融合以及跨學科新興領域的發展。匹茲堡大學的羅斯基(Thomas Rawski)不僅在其文章中對北美中國經濟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成果作了提綱挈領的概述,還列舉了非經濟學家(如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家等)所取得的,對經濟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的研究項目和成果。斯坦福大學的周雪光對美國的中國組織現象研究的考察則橫跨了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不同社會科學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