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的另一新思路體現在其結合句法的結構特點對律詩格律的介紹。因為格律的問題比較難講清楚,一般英文的中國詩歌選本都會避開這方麵的內容。描述格律形態的傳統方式(仄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平起首句入韻)完全無法引入英文來詮釋律詩格律,一則是格律的名稱冗長,譯成英文不知所雲,二則是傳統的格律標示隻作客觀描述,而沒有揭示出律詩平仄組合的內部規則。在《近體詩:五律》一章裏,蔡宗齊教授從單句中格律的原則開始,進而組合出一聯詩句,再到兩聯,直至四聯,得出兩個正體的格律,最後再推出兩個變體的格律。具體而言,首先需要清楚的第一條規則是單行的平仄最大對比化(maximum contrast)。依照此規則可推演出四種平仄組合不同的單句,即:(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第二條規則是一聯中兩句之間的平仄最大對比化。依據此條規則以及律詩每聯結句必須用平韻的規則,就可推演出兩類雙句,即2—2—1式雙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3—2式雙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三條規則是兩聯之間第一、二字平仄相同的規則(即“粘”的原則)。遵循此規則可推演出五言律詩的兩種正體格律:首聯為2—2—1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首聯為3—2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將這兩種格律的首句換成平聲結尾的入韻句,讀者就又會相應地得出它們的變體。這樣原本看似複雜的格律問題就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就連不懂中文的學生也能按圖索驥推演出律詩的格律。
在結構形式上,《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在給出每一首詩英文翻譯的同時列出其原文,標出各字詞的拚音聲調。此書還附有所錄詩歌的朗誦光盤,以便英文讀者不僅從視覺和形式內容上,還從聽覺上對中國詩歌有更好的感性體驗。此書書前有按主題的分類索引,書後也有各條目和人名的索引,以及所錄詩歌中的入聲字的總表。總之,導讀的性質和目的,以及編者的初衷在此書都得到了極好的貫徹和體現。
編者蔡宗齊教授在一次訪談中曾談及此書產生的動機是出於自己教學的需要。有感於在教授中國詩歌時往往難以找到合適的本科生教材,蔡宗齊教授表示自己編輯此書的目的是要跨越四個“鴻溝”:一是學術研究和日常教學之間的鴻溝,二是翻譯作品和原文之間的鴻溝,三是文學教學和語言教學之間的鴻溝,四是文字美和音韻美之間的鴻溝參見蔡宗齊教授的訪談文章(《中美大學教育體驗與比較:美國著名華裔教授訪談錄》。張海惠采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此書內容成功貫徹了這四個目的,出版後在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好評不斷,驗證了此書對北美中國詩歌教學界及整個漢學界的重要貢獻。王萬象《中西詩學的對話:北美華裔學者的中國古典詩研究》一書說道:“〔此書是〕對北美漢學界的巨大貢獻,這本書提供了解浩瀚變化的中國詩歌的多重路徑。”王萬象﹕《中西詩學的對話:北美華裔學者的中國古典詩研究》,台北,裏仁書局2009年版,第198頁。另外,此書深受廣大普通讀者的喜愛,出版一年多便售罄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