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宗齊編纂《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1 / 2)

《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東亞語言文化係蔡宗齊教授編纂,是一部麵向美國大學本科生的中國古典詩歌讀本。正如書名中“如何”和“導讀”二詞透露出的明確信息,此書意在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各詩體在不同曆史時期發展的講述分析,指導學生進入中國古典詩歌並領會欣賞其精髓所在。

和英文版同類型的中國詩歌選本比較,《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一書不再僅僅是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單純選譯,而是力圖通過詩歌的評析展示主要中國古典詩體發展的脈絡,並讓讀者體會到由詩歌語言的奇妙組合所帶來的審美愉悅。此書先將中國古典詩歌按時期分為六大部分:先秦時期、漢代、六朝、唐代、五代與宋朝,以及元明清三代,然後再以詩體的曆史發展分成18章,詳細分析了詩、騷、賦、詞、曲的名作,共143首。各章的題目如下﹕1.四言詩:《詩經》;2.騷體詩:《楚辭》;3.賦體詩:一首古賦;4.樂府詩;5.五言詩:《古詩十九首》;6.五言詩:山水與田園;7.五言詩:新的主題;8.近體詩:五律;9.近體詩:七律;10.絕句:古絕與律絕;11.古體詩:通與變;12.唐宋詞:小令;13.宋詞:慢詞;14.宋詞:詠物慢詞;15.宋詩:古近體詩;16.元散曲;17.明清詩;18.中國詩歌的節奏、句法和詩境。通過研讀全書,讀者既能縱向地深入了解各種詩體自身的曆史演變,又能發現各種詩體之間的橫向聯係,開拓出寬闊的視野。

此書每一章節都由在美國漢學界享有一定聲譽並對所寫章節內容有專著的學者執筆。以《四言詩:詩經》和《賦體詩:一首古賦》的兩章而言,就分別由美國漢學界的詩經研究專家、威斯康星大學的倪豪士教授(William H.Nienhauser)和漢賦研究專家、華盛頓大學的康達維教授(David R.Knechtges)寫成。每個章節都各有側重各有精彩。比如在前麵提到的《賦體詩:一首古賦》一章,康達維教授用《上林賦》中的一段來說明漢賦裏鋪陳(epideictic)的特點。他指出在漢賦裏常常可以看到大幅度的歸類(extensive categorization),大量多音節描述性詞語,以及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反複使用。漢賦的這一特點不僅直接導致了漢賦閱讀和接受的難度,也同時對讀者個人的知識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將這樣的一類文體介紹給英文讀者時,翻譯的難度可想而知,翻譯的好壞也至關重要。康達維教授的漢賦翻譯在漢學界有口皆碑。這裏簡單地以他對《上林賦》中三行句子的翻譯為例——洶湧彭湃,弗宓汩,偪側泌——,讀者可以注意到,除了使用貼切的詞語來對應翻譯各字詞,體現上林水流的特點,為配合漢賦中雙聲疊韻的使用,康達維教授在這三行的翻譯裏每一行都特別注意以同一輔音的英文詞語來和原文中的雙聲疊韻詞對應。

此書對詩歌形式的發展和作品本身的分析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由伯克利大學東亞係的羅伯特·阿什莫爾(Robert Ashmore)教授寫成的《近體詩:七律》一章,對中晚唐時期七言律詩這種形式如何對應詩人內心的衝突掙紮作了精彩獨到的分析。他由杜甫的七律談起,選了杜的三首有代表性並在內容形式上互相關聯的律詩:《曲江》其二、《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和《秋興》其八。如阿什莫爾所指,《曲江》其二和《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杜甫所感受到的由技法和自然,以及年齡和才華的衝突帶來的潛在不安。而七言的形式處理和由這種衝突引起的不安的積累在杜甫的《秋興》其八裏有著更集中的體現。根據阿什莫爾對《秋興》其八的解讀,這首詩是杜甫在年邁之時對自己及人生的一個反思。他認為秋天這個季節將前麵提及的衝突再度凸顯出來並給詩人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來進行這一類的反思。而“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一聯則是整首詩壓縮的、多重的、破碎的意義的濃縮。阿什莫爾認為在這首《秋興》裏,文本起著鏡子的功能來影像作者內心的矛盾。他接著以李賀和李商隱的詩來談晚唐詩歌中破碎的成分和含混(ambiguity)的風格。他談到李賀詩歌陌生化和去陌生化的特點並分析李商隱詩如何在這一方麵受到李賀的影響。而李商隱自己的隱諱愛情詩展示了壓縮了的文字的張力和效果:消除著事件本身。其詩歌意義的不確定性正是詩人不確定性情感和記憶的對應物(counterpart)。讀者可以確定的是詩人本人也在受這種碎片般經曆的折磨。阿什莫爾教授對三個詩人七律作品的串講,將每個詩人的七律特點和詩人共性在七律中的表現一氣嗬成地展現了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讀中國詩歌:導讀選集》一書嚐試了用一種嶄新的角度來審美地分析欣賞中國古典詩歌:也就是在中國古代文論有關句式和節奏的論述基礎上進行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新解讀。這也是此書令人耳目一新之處。蔡宗齊教授運用語法中的主謂句(遵從時空邏輯原則)和題評句(遵從類推聯想原則)結構對詩詞曲例進行了分析,提出每一新詩體的誕生伴隨著新的音義節奏的出現,同時這種新的音義節奏又促成了主謂結構和題評結構的重組和演變。句法節奏影響詩意的呈現和表達,並最終導致不同詩境的生成(見第八章中蔡宗齊教授對杜甫《春望》一詩所作出的多重解讀)。本書最後一章《中國詩歌的節奏、句法和詩境》是從句式和節奏入手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梳理以及對全書的一個總結。蔡宗齊教授在分析主謂句和題評句時指出《楚辭》可以看作是七言詩的最早源頭。他以《招隱士》中的句法為例,說明如果將在句首四言段和句末三言段間起停頓作用的“兮”忽略不計,“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山氣嶐從兮石峨,溪穀嶄岩兮水曾波”這幾句其實就是初期的七言句。讀者若將《招隱士》中的這幾句和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作比較,會發現它們在句法和審美結構上的驚人相似。從句法節奏角度來審視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特性,不僅給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引入了新思路,使讀者可以從中國語言特性及其發展的本身來體會中國古典詩歌的美,也使這本書的閱讀群體從西方校園裏的本科學生,或者任何對中國古典詩歌和中國語言發展感興趣的非專業人群擴展到漢語和中國詩歌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