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海燕《心靈的革命:1900—1950年中國情愛的譜係》(1 / 2)

陳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福利係二年級博士生。

楊露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文化係研究生。

李海燕是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係中國文學助理教授。她的專著《心靈的革命:1900—1950年中國情愛的譜係》2007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榮獲2009年度美國亞洲學會漢學領域最高獎列文森獎。書中,她以全新的視角關注人與人之間愛與情感等問題,並以此詮釋1900年至1949年後中國的發展。該書為中國情感問題的研究作出了理論上的貢獻,將現代中國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此書以時間為序,主要內容覆蓋從清末至中華民國,簡略介紹了新中國建立和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人的情感發展曆程。此書從“情感”理念變化的三個節點出發展開論述:儒家思想、啟蒙運動和情感革命。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節點的情感發展在每個時間段內不是斷層的,它們相輔相成,在每個時間段內有重複出現,而且相互爭鬥。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從明清時期的三篇情感名著開篇:馮夢龍(1574—1646)的《情史》、湯顯祖(1550—1616)的《牡丹亭》和曹雪芹(1715?—1763)的《紅樓夢》。這三篇情感(sentiment)名著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它們是中國情感發展史上的裏程碑,而且清末民國初期的文學作者通常自認為他們是這三位作者衣缽的繼承者。作者繼而討論了19世紀中期的一部結合了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小說——《英雄兒女傳》。作者從一個新穎的角度來剖析這部作品,解釋這兩種不同的文學流派結合在一起的原因,以及這種結合對意識形態的影響。第一部分的另一個重點是描述在鴛鴦蝴蝶派小說中表現出的儒家的情感結構。從吳趼人的《恨海》(1906)到《玉梨魂》等著名衝破封建桎梏的短篇小說,鴛鴦蝴蝶派的作品在啟蒙時期充分展現了對於儒家感情的界定與表述的重新定義。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集中討論了新興的浪漫主義和心理分析學派如何取代了早先倫理對愛的定義,並且介紹了戀愛自由這一廣泛認同的主題如何挑戰了儒家的家庭秩序。第三章,作者同時從文學流派和文化能指的雙重意義上構建了浪漫文學的家譜。作者借用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道德哲學類別來檢驗這一譜係中浪漫的呈現方式:首先是作為愛情出現(le grand amour),其次是作為婚姻出現,最後才是作為遊戲出現。這章重點討論了“五四”時期的名著,比如《傷逝》,《沙菲女士的日記》以及馮阮君、淩淑華(1900—1990)、施蟄存(1905—2003)、張恨水(1895—1967)和張愛玲(1920—1995)的作品。

第四章,作者把重點放在回顧與論述社會對於情感的討論中。她集中回顧了在當時愈發政治化的氛圍中教育者、記者、作家和普通讀者之間關於重新評估自由戀愛的價值的一係列討論。這些討論涵蓋麵廣泛,包括公開的婚外戀、情殺,或者是尖銳的大眾觀點。作者將這些社會言論從兩個方麵進行剖析:主題相關性和意識形態性。主題相關性集中在特定類似的話題討論。意識形態性則更加注重參與者的激進、一般或保守的立場。主要的主題相關性的例子是張競生(1888—1970)在20年代引發的關於愛的規則的討論。1923年4月29日,《晨報副刊》上發表了張競生的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愛情四定則”:(一)愛情是有條件的;(二)愛情是可比較的;(三)愛情是可變遷的;(四)夫妻為朋友的一種。張競生沒有料到,這篇兩千多字的文章竟然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公開的愛情觀大討論的導火索。僅兩個月中,就有包括梁啟超、魯迅、許廣平等人在內的60多位讀者撰文參與討論。主要的意識形態性例子作者總結了一係列相關文學作品,通過參與者不同的政治角度,保守派、自由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進行討論。與意識形態性作品相關的是有關愛的內在價值和規則的作品——文學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