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製度經濟學視角的大學貧困生管理
經濟生活
作者:徐安 李從鬆
【摘要】 大學貧困生管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學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兩個領域,根本困境還是製度上的缺陷。當前我國大學貧困生管理的製度缺陷表現為: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較低的違約成本助長貧困生違約行為、畢業生還貸能力的不確定性增加銀行的貸款風險、風險和收益的不對稱削弱高校參與積極性等。為此,需要製度創新,其內容包括完善貧困生資格認定體係、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和懲罰機製、建立教育發展銀行和發行教育債券。
【關鍵詞】 製度經濟學 大學貧困生 管理
自高等教育體製改革以來,我國高校教育規模加速擴張,一方麵有利於緩解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供給不足與社會需求旺盛的矛盾,使高校教育的公平性得到更好貫徹,高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我國高校教育得到長足發展;另一方麵,改革深入過程中一些新問題日益顯現,諸如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速度低於高校擴招速度,導致了大學貧困生管理難的問題,影響了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大學生的全麵發展,進而影響了貧困生家庭和社會穩定。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邁入“大眾化”階段,大學貧困生管理成為不可回避的難題之一。教育部在2010 年8月12日舉行的2010年第10次新聞通氣會上公布了全國普通大學貧困生情況,據統計,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貧困生占在校生總數的23.06%,特困生占7.27%。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貧困生占22.02%,特困生占7.05%;在地方高校中,貧困生占23.2%,特困生占7.27%。可見,大學貧困生管理不僅僅是高校教育問題,還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做好大學貧困生的管理工作極為重要。鑒於此,上至國家和地方政府,下至高校和社會各界都為大學貧困生管理付出努力,雖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還有很多方麵需要改進。
大學貧困生管理的困境根本還是管理製度存在問題,而製度經濟學從經濟效率角度探討製度變遷的內因和過程。製度是人們製定的規則,它可以抑製交易中出現的各種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能夠有效的完成。製度經濟學創始人科斯用邊際交易成本來解釋製度的內生化和經濟績效,當在舊製度下會產生過高的交易費用時,人們就會對收益更高、交易費用更低的新製度產生需求。製度經濟學家諾斯認為製度是影響效率的內生變量,並利用“成本—收益”等方法來研究製度變遷和製度創新。製度經濟學理解中的製度可以分為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正式製度是指憲法、成文法、正式合約等通過國家等組織正式確立的成文規則;非正式製度則是指價值信念、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意識形態等一係列約束性規則。正式製度是強製性的,它依靠剛性手段保證;非正式製度是非強製性的,它依托柔性手段推進,人們的大部分行為由非正式製度約束。無論非正式製度的非強製性漸進變遷,還是正式製度的強製性急劇變遷,都遵循抑製機會主義行為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交易效率的原則。因此,大學貧困生管理的製度調整和創新需要遵循製度變遷的原則,反思已有製度存在的缺陷並進行修正,尤其在貧困生認定、助學金等領域需要製度創新。
一、我國大學貧困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建立了多元化的助學體係,如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校內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夥食補貼、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並舉。高校學生資助力度不斷加大,對緩解大學貧困生的經濟困難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2012年,資助普通高校學生3842.7萬人次,資助金額547.84億元,比2006年增長2.27倍。其中,國家助學貸款發放263.45萬人,資助金額149.03億元;國家勵誌獎學金資助獎勵學生68.31萬人,資助金額34.15億元;國家獎學金獎勵學生9.5萬人,資助金額14億元;中央部屬6所師範院校及地方師範院校師範生免費與補助共資助學生5.35萬人,資助金額6.34億元。
當前,大學貧困生管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大學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兩個領域。大學貧困生的資格認定是貧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須做到準確和有效,但是現實認定工作存在很多問題。第一,地方政府管理不嚴格,困難證明具有隨意性,一部分非貧困生以假充真,導致貧困生身份真實難辨;第二,高校從事貧困生工作的教職員工數量有限,專業性不夠,加上申請人數眾多,導致資格認定的難度增加;第三,班級評議中的人際關係因素導致拉幫結派等不良行為,扭曲資格的正確認定,比如忽視城鎮戶口貧困生和難以區分困難程度相似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