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兒科其他病症(3)(1 / 2)

[服法]1劑/d,連用7~8劑。

6.薏苡仁山藥粥:

[原料]薏苡仁40~80g,山藥30~60g,粳米35~60g。

[製法]先將薏苡仁加適量清水煮至爛熟,取山藥搗碎,加入粳米一同煮成糊粥即可。

[功效]健脾利濕。適宜脾虛濕困型中耳炎。

[服法]早、晚空腹溫熱服食,連服8~10日。

第十一節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血管反應性皮膚病。表現為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隆起性風團。以突然發作、癢而不痛、時隱時現、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特征。

本病中醫稱“隱疹”、“風隱疹”、“風丹”等,又稱“風疹塊”,因其遇風易發,時隱時現;如發生在眼瞼、口唇等處,腫脹更為明顯,則稱“遊風”、“赤白遊風”。其病因複雜,多由營衛虛疏,外邪入侵;或衛外不固;或血虛生風;或因飲食不當;或因蟲積腸道,內生濕熱;或因精神緊張,心火熾盛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熱相搏證:

[主症]風團色紅,捫之熱感,遇熱增劇,得冷稍緩,瘙癢難忍,惡風微熱,口渴心煩,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熱。

[處方]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蟬蛻,金銀花,連翹,牡丹皮,赤芍,生石膏,生地黃,生甘草。

(2)風寒外襲證:

[主症]疹塊色淡或白,伴有瘙癢,風吹、著涼或浸涉冷水後加重,得暖則減,自覺畏寒,惡風,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處方]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桂枝,白芍,羌活,獨活,麻黃,秦艽,白鮮皮,浮萍,生薑,紅棗。

(3)衛外不固證:

[主症]素體多汗,常感惡風,汗出著風則出風團,針頭至豆大小,成批出現,瘙癢不止,發作不止,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法]益氣固表斂汗。

[處方]玉屏風散加味:黃芪,白術,防風,牛蒡子,荊芥,蟬蛻,煆牡蠣,浮小麥,蒼耳子,甘草。

(4)氣血兩虛證:

[主症]疹塊色淡或與膚色相同,風團反複發作,瘙癢不甚,可遷延數月甚至更長,勞累後加重,舌淡,苔薄,脈細而緩,伴有頭昏眩暈,麵色白,體倦乏力,食欲減退等症。

[治法]益氣養血。

[處方]八珍湯加減:黨參,茯苓,白術,當歸,熟地黃,何首烏,雞血藤,白蒺藜,炙甘草。

(5)心經鬱熱證:

[主症]風團色紅,灼熱刺癢,搔之即起條索狀皮疹,繼而融合成片,晚間癢甚,情緒波動或心神不寧之時,發疹較甚,伴心煩,哭鬧不安,兼有口舌糜爛,舌尖紅,脈細數或滑數。

[治法]涼血清心,安神止癢。

[處方]天王補心丹加減:當歸,生地黃,赤芍,茯神,珍珠母,遠誌,何首烏,五味子。

2.單方驗方:

(1)荊芥、防風、蟬蛻各6g,烏梅、丹參各15g,紅糖、白糖為藥引,1劑/d,口服。

(2)蠶沙、紫草各適量,煎水趁熱拭洗,1次/d。

(3)地膚子煎水過濾,衝紅糖趁熱服之,然後蓋被使汗出少許,每日早晚各服1次。

(4)茵陳、路路通各30~60g,煎水熏洗。

3.中成藥:輕者服防風通聖丸,瘙癢劇烈服烏蛇止癢丸。

【西藥治療】

1.抗組胺藥:苯海拉明2~4mg/(kg·d),賽庚啶0.25mg/(kg·d),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0.3~0.4mg/(kg·d),阿司咪唑(息斯敏)6~12歲5mg/次,

2.維生素C和鈣劑: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可口服鈣片,肌注維丁膠性鈣,靜滴葡萄糖酸鈣或溴化鈣。

3.腎上腺皮質激素:用於血管神經性水腫,尤其是喉頭水腫者。可口服地塞米鬆0.1~0.2mg/(kg·d)或潑尼鬆(強的鬆)1mg/(kg·d)。

4.抗生素:由感染引起的蕁麻疹並發感染者可應用抗生素。

5.腎上腺素:嚴重病例及喉頭水腫可用0.1%腎上腺素0.1~0.3mL或0.01mg/kg皮下注射或肌注。

【藥膳食療】

1.牛肉南瓜條:

[原料]牛肉300g,南瓜500g。

[製法]牛肉燉七成熟,撈出切條,南瓜去皮、瓤,洗淨切條,與牛肉同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