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芡實山藥牛肉湯:
[原料]芡實8~15g,山藥75~150g,牛肉250~500g,幹薑、小茴香各3~5g,蔥花、薑絲、清湯、料酒、花椒、胡椒、辣椒各適量。
[製法]將山藥去皮,洗淨,切塊;牛肉洗淨、切塊,放沸水鍋中煮一二沸後取出;將菜油適量置鍋中燒熱後,下蔥花、薑絲煸炒,下牛肉劃散,而後加清湯、料酒、花椒、胡椒、辣椒及諸藥,文火燒至牛肉爛熟後,入食鹽、味精、豆瓣醬等調味服食。
[功效]補益肺腎。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形體消瘦,納食不香,四肢不溫等。
[服法]1~2劑/周,連服5~7周。
23.海參牡蠣湯:
[原料]海參8~15g,牡蠣50~100g,蔥花、薑末、花椒、料酒、米醋、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海參用水發開後洗淨,切片;牡蠣去殼、取肉;鍋中放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蔥花、薑末、花椒、料酒、米醋等,繼下海參、牡蠣,待海參、牡蠣煮熟後,加食鹽、味精調味服食。
[功效]補益脾腎。適宜小兒汗症,症見腰脊酸軟,毛發不榮等。
[服法]1~2劑/周,連服5~7周。
24.黃芪蜜膏:
[原料]黃芪500~1000g,蜂蜜適量。
[製法]將黃芪水煎2次,將2次煎液合並,文火濃縮後,調入蜂蜜,燒開至黏稠狀,候溫,儲幹淨容器中即成。
[功效]益氣固氣。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肢軟乏力等。
[服法]2~3湯匙/次,1~2次/d,早、晚溫開水衝服。
25.黃芪雞汁粥:
[原料]母雞1隻(1000~1500g),黃芪5~10g,大米25~50g。
[製法]將母將宰殺並去毛雜,洗淨,濃煎雞汁;黃芪亦另煎取汁;每次以雞汁、黃芪汁加大米煮成粥,待溫服食。
[功效]補益脾肺。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等。
[服法]2~3劑/周,連服3~5周。
26.白果蓮子烏雞湯:
[原料]白果、大棗各5~10g,蓮子15~30g,烏骨雞1隻,胡椒、花椒、蔥花、薑末、食鹽、料酒各適量。
[製法]將烏骨雞宰殺並去毛雜,洗淨;將諸藥及胡椒、花椒、蔥花、薑末、食鹽、料酒適量納於雞腹中,置鍋中,文火燉熟服食。
[功效]補益肝腎,收澀止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頭目昏花,腰膝酸軟,口幹而渴,納差食少等。
[服法]2~3劑/周,連服3~5周。
27.人參蓮子湯:
[原料]白人參3~5g,去皮去心蓮子5~10枚,冰糖15~30g。
[製法]將白人參、蓮子放入碗內,加清水適量,泡發後,再加冰糖,將盛人參、蓮子的碗放入鍋內隔水蒸1小時即成,人參可連續使用3次,次日再加蓮子、冰糖如上述製法蒸製服用,第3次可將蓮子同人參一起吃完。
[功效]補脾益氣。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肢軟乏力,納差食少等。
[服法]2~3劑/周,連服5~7周。
28.黃芪羊肉湯:
[原料]黃芪、山藥各8~15g,龍眼肉5~10g,黃羊肉50~100g,薑末、醋、醬油、蔥花、味精、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黃芪布包;羊肉洗淨,切塊,用沸水煮5~10分鍾後,取出以冷水浸泡去除膻味;而後將水煮開,下羊肉及諸藥,煮至羊肉熟後,去黃芪,加蔥花、食鹽、味精、豬油、薑末、胡椒等適量調味服食。
[功效]健脾補虛,益氣斂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頭目昏花,納差食少等。
[服法]1~2劑/周,連服5~7周。
29.黃芪蒸童子雞:
[原料]童子雞1隻,黃芪5~10g,薑末、醋、醬油、蔥花、味精、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子雞宰殺並去毛雜,洗淨,黃芪布包,納入雞腹中,再放入薑末、醋、醬油、蔥花、味精、食鹽等,置碗中蒸熟服食。
[功效]補虛斂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頭目昏花,肢軟乏力等。
[服法]2~3劑/周,連服5~7周。
30.泥鰍參芪湯:
[原料]泥鰍3~5條,黨參、黃芪各5~10g,山藥25~50g,生薑3~5片,紅棗3~5枚。
[製法]將泥鰍放清水中養3日,令其排出汙物,而後放油鍋中煎黃,加水3碗,同諸藥共煎湯取汁飲服。
[功效]補虛斂汗。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肢軟乏力等。
[服法]2~3劑/周,連服5~7周。
31.參芪鴨條:
[原料]黨參、黃芪各5~10g,青鴨1隻,陳皮6~10g,瘦豬肉50~100g,薑末、醋、醬油、蔥花、味精、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黨參、黃芪切片;青鴨宰殺並去毛雜、頭爪,洗淨;陳皮切絲;豬肉切塊;數味同放入鍋中,武火燒沸後,去浮沫,下薑末、醋、醬油、蔥花、味精、食鹽,文火煮至鴨熟,取出放碗中,原湯取汁過濾,倒入碗中,分次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補虛生血。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氣短,納差食少,肢軟乏力等。
[服法]1~2劑/d,連服5~7周。
32.五味子鴿蛋:
[原料]鴿蛋1~2枚,五味子、龍眼肉、枸杞子各3~5g。
[製法]將鴿蛋去殼,同五味子、龍眼肉、枸杞子放於碗內加水蒸熟,加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補益氣血。適宜小兒汗症,症見心悸,頭昏,肢軟乏力等。
[服法]1~2劑/d,連服5~7周。
第五節小兒生長痛
小兒生長痛又稱非特異性肢痛,可能與生長發育有關,多見於3~5歲幼兒。臨床表現為夜間出現疼痛,四肢都可發生,但大多數在下肢的關節部位,尤其關節上方。疼痛呈無規則的間歇發作,無痛間歇期可為數日、數周甚或數月,以後疼痛逐漸消失。它的病因迄今仍不明確。目前醫學上有下列解釋:①骨膜牽扯,即在小兒生長過程中,軟組織生長速度遠落後於長骨的迅速生長和不斷延伸,而致骨膜牽扯痛。②由於幼年時,骨骼負荷過重,因勞累而引起生長痛。③因脊柱側彎,大腿軸難以形成,造成大腿長短不一,或髖關節過度外轉而造成生長痛。④部分生長痛患兒發病過程中有心理因素參與。生長性疼痛由於與生長發育有關,是一種暫時性的生理現象,一般不需要治療。
本病中醫尚無明確命名。但多認為是小兒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致使腎精不足,寒邪侵襲所致。
【藥膳食療】
1.血藤蹄筋湯:
[原料]雞血藤30g,豬蹄筋100g,食鹽、味精、蔥段、薑末各適量。
[製法]將血藤布包,豬蹄筋泡軟,洗淨,切段。將雞血藤和豬蹄筋段一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清水燉煮,至豬蹄筋爛熟後,加入食鹽、味精、蔥段、薑末,調味即可。
[功效]養肝益腎,通絡止痛。適宜肝腎不足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2~3次/周,常服。
2.二藤膏:
[原料]雞血藤、首烏藤各250g,蜂蜜適量。
[製法]將2藤洗淨,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熬2次,每次約半小時,2液合並,文火濃縮後加入等量蜂蜜,煮沸即可。
[功效]養血通絡,溫筋止痛。適宜血虛痹阻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2~3次/周,常服。
3.山藥蹄筋湯:
[原料]山藥250g,豬蹄筋(其他動物蹄筋亦可)100g,調料適量。
[製法]將豬蹄筋泡軟、洗淨、切段,加清水適量燉沸,調入山藥及調料,文火燉熟服食。
[功效]養肝益腎,通絡溫筋。適宜肝腎陰虛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2~3次/周,常服。
4.養肝益筋衝劑:
[原料]杜仲、續斷各50g,蔗糖適量,雞血藤100g。
[製法]將杜仲、續斷、血藤水煎2次(每次半小時),2液合並,文火濃縮後兌入蔗糖適量。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通筋止痛。適宜肝腎陰虛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10g/次,溫開水衝服。
5.杜仲雞爪湯:
[原料]杜仲10g,雞爪2對,食鹽適量。
[製法]將杜仲布包,同雞爪加清水適量煮熟後,食鹽調服。
[功效]補肝腎,強腰膝。適宜肝腎陰虛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3次/d。
6.木瓜粥:
[原料]木瓜粉3g,大米50g,薑汁、蜂蜜各適量。
[製法]用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木瓜粉、薑汁、蜂蜜,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祛濕通絡止痛。適宜脾虛濕盛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1~2劑/d。
7.血藤煮雞蛋:
[原料]血藤10g,雞蛋1枚,白糖適量。
[製法]將血藤布包,同雞蛋加清水煮熟後,去蛋殼再煮片刻,白糖調味。
[功效]養血通絡止痛。適宜氣血虧虛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食蛋飲湯。2次/d。
8.桑枝桂枝燉雞:
[原料]桑枝、桂枝各10g,母雞1隻,調料適量。
[製法]將2枝布包,母雞去毛雜、洗淨,納藥包於雞腹內,將母雞燉熟後調味服食。
[功效]補益腎精,散寒通絡。適宜腎精虧虛型小兒生長痛。
[服法]3次/d。
第六節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又稱“奶癬”,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患處皮膚出現紅色疹點或紅斑,逐漸增多,有的融合成大片,可伴有流水、糜爛、結痂、瘙癢,常反複不愈。本病好發於頭麵部,以後逐漸蔓延至頸、肩、背、四肢,甚至可以波及全身。病兒常因極度瘙癢而煩躁不安,夜間哭鬧以致影響睡眠,又由於小兒用手抓癢,常可致皮膚細菌感染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本病中醫亦稱“小兒濕疹”。臨床上常見的為濕熱型、脾虛型或血燥型。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濕熱俱盛證:
[主症]皮損見紅斑、水皰,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糜爛、結痂,瘙癢難耐。皮疹泛發四肢及軀幹,以屈側為主,伴口苦而膩,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處方]萆薢滲濕飲加減:萆薢,薏苡仁,黃芩,黃柏,澤瀉,車前子,木通,牡丹皮,六一散。
(2)脾虛濕盛證:
[主症]病程較長,皮損色暗紅不鮮,表麵有水皰、滲液,部分幹燥結痂,患兒體質差,消瘦,納少便溏,吐乳夜哭,苔白膩,脈濡緩。相當於亞急性期及小兒濕疹。
[治法]健脾除濕。
[處方]除濕胃苓湯加減:茯苓,豬苓,蒼術,厚樸,薏苡仁,澤瀉,白鮮皮,六一散。
(3)血虛風燥證:
[主症]皮損反複發作,皮膚浸潤肥厚、幹燥脫屑,色素沉著或苔蘚樣變,瘙癢劇烈,撓破後可有少量滲液。口幹便結,夜寐不安,舌淡苔薄少,脈細數。相當於慢性小兒濕疹及異位性濕疹反複發作者。
[治法]養血滋陰,祛風潤燥。
[處方]養血定風湯加減: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牡丹皮,天冬,白蒺藜,白僵蠶,甘草。
2.單方驗方:
(1)當歸、川芎、荊芥、蛇床子、黃柏各9g,赤芍、地膚子、白鮮皮、苦參各15g,連翹、金銀花、蒲公英各24g,土茯苓30g,甘草6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急性小兒濕疹。
(2)赤芍、當歸、澤瀉、茯苓各9g,蒼術、白術、厚樸、橘皮各6g,桂枝5g。水煎服,1劑/d。適宜慢性小兒濕疹。
(3)青黛3g,紫菜10g,荷葉6g,敗醬草12g,地膚子、生地黃各9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急性小兒濕疹。
(4)當歸、生玉竹各6g,生地黃12g,黑芝麻、貫眾、雲苓皮、赤白芍各9g。癢甚加白鮮皮。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慢性小兒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