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複方丹參煎:丹參、茵陳各30g,苦參25g。水煎服,1劑/d,內服,餘藥液外洗患處,2次/d。適宜各型小兒濕疹。
3.外治法:
(1)鮮馬齒莧30g,加水200mL,煮沸15分鍾,待溫度適宜後,以紗布蘸汁使之幹濕適度蓋在患處稍加壓5~6分鍾後取下,反複操作30~60分鍾,2~4次/d。手足等部位可以此水泡洗30~60分鍾,2~4次/d。適宜各型小兒濕疹,尤以滲出者佳。
(2)黃連、雄黃、絲綿燒炭各3g,共研細粉,填敷臍上,外以紗布敷蓋,每日換藥1次。適宜各型小兒濕疹。
(3)芒硝50g,大黃、苦參、烏梅各30g,水煎取汁500mL,1劑/d,分2次濕敷患處。適宜各型小兒濕疹。
(4)鮮槐樹葉若幹,以沸水衝洗淨,再搗爛如泥,先以溫水洗淨患處,再將藥泥外敷患處,外以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次。適宜各型小兒濕疹。
(5)蜈蚣3條,焙幹研末,以豬膽汁調勻,敷患處,1次/d。適宜頑固性小兒濕疹。
(6)參粉60g,凡士林240g,調勻成膏,外敷患處,1次/d。適宜亞急性小兒濕疹。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應去除任何可疑病因,避免皮膚刺激,如抓、撓、用肥皂洗等,避免酒、濃茶、咖啡、酸、辣等。
2.藥物治療:
(1)急性期外搽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霜類,如去炎鬆霜、皮炎平霜等;有滲出者先以3%~4%的硼酸溶液、醋酸鋁溶液濕敷,濕敷20~30分鍾後,外塗40%氧化鋅油,有感染者塗1%氯黴素氧化鋅油。
(2)亞急性、慢性者,除用上述激素與非激素軟膏交替塗搽外,可酌情口服抗組胺藥,如氯苯那敏(撲爾敏)、葡萄糖酸鈣、雷公藤等。
【藥膳食療】
1.綠豆海帶湯:
[原料]綠豆15~30g,海帶5~10g,魚腥草6~10g,白糖適量。
[製法]先洗淨海帶、魚腥草,將魚腥草加適量清水煎約20分鍾,去渣取汁,然後加入綠豆、海帶煮熟,加入白糖調味即成,待溫飲用。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適宜濕熱型小兒濕疹。
[服法]1次/d,連服5~7日。
2.綠豆薏苡仁湯:
[原料]綠豆、薏苡仁各20~30g,白糖適量。
[製法]先煮綠豆、薏苡仁至爛熟,加入白糖調味即成。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適宜濕熱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分數次食完,連服5~7日。
3.紅豆薏苡仁湯:
[原料]紅豆10~15g,薏苡仁20~30g,玉米須8~15g,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玉米須用布包好,再將3味加清水適量煮熟,去玉米須藥包,加白糖調味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適宜濕熱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分數次食完,連服5~7日。
4.冬瓜薏苡仁湯:
[原料]冬瓜皮、薏苡仁各30g,車前草15g。
[製法]將上3味加適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適宜濕熱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連服5~7日。
5.馬齒莧汁:
[原料]鮮馬齒莧250~500g。
[製法]將鮮馬齒莧洗幹淨,加清水適量,煎煮取汁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適宜濕熱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連服5~7日。
6.土茯苓燉烏龜:
[原料]土茯苓15~30g,烏龜1隻。
[製法]將洗淨的土茯苓、烏龜加清水適量,共燉爛熟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除濕。適宜脾虛型小兒濕疹。
[服法]喝湯食龜,1劑/d,連服5~7日。
7.赤小豆芡實飲:
[原料]赤小豆、芡實各20~30g,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赤小豆、芡實加適量清水煮至爛熟,加入白糖調味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健脾除濕。適宜脾虛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連服5~7日。
8.玉米須芯湯:
[原料]玉米須8~15g,玉米芯15~30g,冰糖適量。
[製法]先用適量清水煎玉米須、玉米芯,去渣取汁,加冰糖調味即可,待溫飲用。
[功效]健脾除濕。適宜脾虛型小兒濕疹。
[服法]代茶飲用。可連服5~7日。
9.烏龜煮百合:
[原料]烏龜1隻,百合15~30g,紅糖少許。
[製法]將烏龜宰殺後去內髒,切塊,與百合一同加適量清水煮至熟透,加入紅糖即成,待溫食用,或熬膏服食。
[功效]養血袪風。適宜血燥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連服7劑。
10.紅棗扁豆粥:
[原料]大棗(紅棗)5~10枚,白扁豆15~30g,紅糖適量。
[製法]將前2味加適量清水煮至爛熟,加入紅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養血袪風。適宜血燥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連服5~7日。
11.烏梢蛇當歸玉竹湯:
[原料]烏梢蛇(幹)8~15g,當歸3~6g,玉竹5~10g,冰糖少許。
[製法]將前3味加清水適量煎成湯,調入冰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養血袪風。適宜血燥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連服7~10日。
12.桑椹湯:
[原料]桑椹、百合各10~15g,紅棗3~5枚,青果3~6g,冰糖少許。
[製法]將前4味加清水適量煎成湯,調入冰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養血袪風。適宜血燥型小兒濕疹。
[服法]1劑/d,連服7~10日。
第七節小兒痱子
小兒痱子又稱熱痱、紅色粟粒疹,是由於在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汗液蒸發不暢,導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滲入周圍組織而引起。氣溫高、濕度大時,皮損增多,氣候轉涼,皮損逐漸消退。好發於夏季,多見於排汗調節功能較差的兒童和長期臥床患兒。主要表現為小丘疹、小水皰。由於瘙癢而過度搔抓可致繼發感染,發生毛囊炎、癤或膿腫。
本病中醫亦稱“小兒痱子”。多由於濕熱蘊蒸肌膚,閉塞毛竅,汗出不暢,鬱於肌膚腠理之間而成。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濕熱蘊蒸證:
[主症]皮膚發生密集小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刺癢灼熱,伴口渴,身倦,苔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化濕。
[處方]清暑湯加減:金銀花,連翹,天花粉,車前子,澤瀉,淡竹葉,菊花,大青葉,六一散。
(2)暑熱化毒證:
[主症]皮膚潮紅,起小水皰、丘疹,反複發作,因搔抓出現膿皰,疼痛,伴身熱口渴,哭鬧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暑解毒。
[處方]五神湯: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車前子,菊花,大青葉,薄荷,滑石,桑葉,青蒿。
2.外治法:
(1)絲瓜葉、鮮蒲公英、馬齒莧搗爛外敷及塗搽患處。
(2)六一散加枯礬少許研細末,外塗患處,2~5次/d。
(3)馬齒莧、蒲公英、敗醬草、虎杖各15~30g,水煎,外洗患處。
(4)青黛散外搽患處,1~2次/d。
【藥膳食療】
1.海帶冬瓜湯:
[原料]綠豆15~30g,海帶8~15g,冬瓜30~60g,少許白糖。
[製法]將前3味分別洗淨,加適量清水煲湯,待熟時加入白糖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適宜濕熱內鬱型小兒痱子。
[服法]每日或隔日1劑,分數次服完,連服5~7日。
2.冬瓜薏苡仁湯:
[原料]冬瓜30~60g,薏苡仁15~30g。
[製法]將上2味加適量清水煎湯即成。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適宜濕熱內鬱型小兒痱子。
[服法]1劑/d,連服5~7日。
3.清涼綠豆湯:
[原料]綠豆100g,幹荷葉15g,薄荷葉、甘草各少許,白糖適量。
[製法]薄荷、甘草同煎取汁,荷葉裝入紗布袋,紮口,與綠豆加水同煮至豆爛,去藥袋,兌入薄荷甘草汁。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適宜濕熱內鬱型小兒痱子。
[服法]1劑/d,連服5~7日。
4.蜜糖金銀花露:
[原料]蜜糖30g左右,金銀花15~30g。
[製法]先將金銀花煎水,去渣放涼,分次加入蜜糖溶化後飲用。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適宜濕熱內鬱型小兒痱子。
[服法]1劑/d,連服5~7日。
5.荷葉茅根粥:
[原料]鮮荷葉1張,白茅根30g,粳米一小撮,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白茅根洗淨,加水1000mL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用藥汁煮粥米至爛熟時,放入洗淨的鮮荷葉,略煮即成。食時放少許白糖調味。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適宜濕熱內鬱型小兒痱子。
[服法]1劑/d,連服5~7日。
6.紫草茸糖水:
[原料]紫草茸3~5g,白砂糖適量。
[製法]加水2碗煮至1碗,去渣。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適宜濕熱內鬱型小兒痱子。
[服法]1劑/d,連服5~7日。
第八節小兒鼻出血
小兒鼻出血是多種疾病表現出的一個共同症狀,不能單獨成為一種病。引起鼻出血的疾病,可能在鼻腔,也可能在其他器官或屬於全身性疾病。
本病中醫診斷為“鼻衄”,認為是由於氣血上逆所致。
【藥膳食療】
1.茅根竹蔗水:
[原料]白茅根50~120g,竹蔗100~300g。
[製法]將白茅根、竹蔗分別洗淨,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即成,待溫飲用。
[功效]清肺涼血止血。適宜肺熱型鼻衄。
[服法]代茶頻飲。
2.藕汁蜜糖露:
[原料]鮮藕適量,蜂蜜15~30g。
[製法]將鮮藕洗淨,榨汁100~150mL,加入蜂蜜,調勻即可。
[功效]清肺涼血止血。適宜肺熱型鼻衄。
[服法]代茶頻飲。
3.旱蓮茅根燉肉:
[原料]紅旱蓮、白茅根各15~30g,瘦肉少許,蔥花、薑末、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紅旱蓮、白茅根和豬肉分別洗淨,放入沙鍋中,加水3碗,大火燉至1碗半時,調入蔥花、薑末、食鹽、味精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清胃涼血止血。適宜胃熱型鼻衄。
[服法]1劑/d,分3次服用,服至病愈。
4.荷葉飲:
[原料]鮮荷葉半張,竹茹5~10g,鮮白茅根30~60g,綠豆15~30g。
[製法]先將鮮荷葉、竹茹、鮮白茅根分別洗淨備用,再將綠豆先加適量清水煎煮,待綠豆煮開花後,下入其餘藥味,去渣取汁即成,待溫飲用。
[功效]清胃涼血止血。適宜胃熱型鼻衄。
[服法]1~2劑/d,服至病愈。
5.梔子仁粥:
[原料]梔子3~5g,粳米30~60g。
[製法]將梔子研成細末備用。先用適量清水煮粳米為稀粥,待粥將成時調入梔子末,稍煮,調入冰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清肝瀉火。適宜肝火旺盛型鼻衄。
[服法]1劑/d,服至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