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注意保暖,生後盡早喂養,供給足夠的熱量,以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糾正酸中毒及低血糖,避免使用引起溶血和與肝藥酶或白蛋白結合位點競爭的藥物,如維生素K3、磺胺類藥、紅黴素及先鋒黴素等。
2.光療:光療是一種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使間接膽紅素氧化、異構為一種無毒性水溶性雙呲咯化合物,從膽汁或尿中排出,降低血膽紅素濃度。多應用波長425~475nm的藍光,但普通日燈光也有效。單麵或雙麵光療均可,後者效果更佳。光療時間為24~48小時,必要時可重複照射。光療時患兒應裸體,注意保護眼睛和生殖器。為避免發生青銅症,患兒直接膽紅素>68μmol/L時不予光療。
3.藥物治療:
(1)肝藥酶誘導劑:
1)苯巴比妥:生後第1周口服有效,4~8mg/(kg·d),分2~3次服用。
2)尼可刹米:60~100mg/(kg·d),分3次口服。
(2)抗生素:頭孢氨噻肟,50~80mg/(kg·d),分2次,肌注。
(3)減少遊離間接膽紅素:清蛋白可與間接膽紅素結合而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生。1g清蛋白可結合15mg膽紅素。用法為1g/(kg·次),加葡萄糖10~20mL緩慢靜推或靜滴,1~2次/d。無清蛋白時可用血漿25mL/次。
(4)減少腸肝循環:口服10%活性炭5mL/次,3次/d;或瓊脂125~250mg/次,3次/d。
(5)對免疫性溶血所致的黃疸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抑製抗原抗體反應,提高肝酶活力。常用潑尼鬆1~2mg/(kg·d)口服,或地塞米鬆0.5~1mg/(kg·d)靜滴。
(6)如患兒總膽紅素過高,為防止後期發生膽汁黏稠綜合征,或患兒直接膽紅素增高,均可予利膽藥,如羥甲煙胺(利膽素)125mg/次,2次/d。
【藥膳食療】
1.牡蠣肉玉米須湯:
[原料]鮮牡蠣肉50~100g,玉米須100~150g,食鹽、味精適量。
[製法]先將玉米須洗淨,切成小段,放入紗布袋中,紮緊袋口,備用。再將鮮牡蠣肉洗淨,用快刀斜剖成片,與玉米須藥袋同放入沙鍋,加清水適量,快火煮沸,然後改用小火煨煮。待牡蠣肉熟爛後,取出藥袋,濾盡藥汁,加食鹽、味精各少許,拌勻,再煨煮至沸,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退黃。適宜陽黃。
[服法]1劑/d,分2次服食。
2.蒲公英稠米湯:
[原料]鮮蒲公英300~500g,稠米湯100~200mL。
[製法]將鮮蒲公英搗爛後,用潔淨紗布包裹,絞壓取汁,兌入米湯中,攪拌均勻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解毒,消退黃疸。適宜陽黃。
[服法]1劑/d,當飲料,分數次飲用。
3.蘆筍玉米須粥:
[原料]玉米須100~200g,蘆筍、薏苡仁、粳米各30~50g。
[製法]先將鮮蘆筍、玉米須洗淨,與薏苡仁、粳米同放入沙鍋,快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煨煮30分鍾,粥黏稠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利濕,健脾退黃。適宜濕熱胎黃。
[服法]1劑/d,早、晚2次分服,或當飲料,分數次飲用。
4.茵陳蛋湯:
[原料]茵陳50~100g,雞蛋1枚,醋10~20mL。
[製法]先將茵陳加適量水,濃煎取汁150~300mL,打入雞蛋,加醋攪勻,煮沸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適宜濕熱胎黃。
[服法]1劑/d,早、晚2次分服,或當飲料,分數次飲用。
第二節新生兒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牙關緊閉、全身強直性痙攣。本病是新生兒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本病中醫認為是由於斷臍時感染穢毒之邪所致。屬“臍風”、“撮口臍風”範疇。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臍風輕證:
[主症]不安多啼,吮乳困難,牙關緊閉,臍部紅腫,舌質淡紅,苔薄白,指紋紅滯。
[治法]祛風散邪,通絡解痙。
[處方]玉真散加減:製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
(2)臍風重證:
[主症]牙關緊閉,苦笑麵容,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痰壅屏息,麵目青紫,啼聲不出,汗出淋漓,舌質暗紅或紫,苔黃,指紋紫滯。
[治法]熄風除痰,解毒止痙。
[處方]五虎追風散加減:全蠍,天南星,蟬蛻,天麻,僵蠶,另加朱砂衝服。
(3)氣陰兩虛證:
[主症]抽搐逐漸減輕,口撮漸鬆,可張口吮乳,四肢漸轉柔和,肢體少動,動則汗出,苦笑容未除,舌質紅絳,苔薄白,指紋色淺。
[治法]益氣養陰,健脾和胃。
[處方]人參養榮湯加減:太子參,茯苓,黃芪,當歸,白術,白芍,熟地黃,甘草,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