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在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液及組織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鞏膜發黃的臨床現象。本病在新生兒期較其他任何年齡常見。主要表現為以膚黃、目黃、尿黃為特征的一種疾病。
本病中醫認為是由於胎稟濕蘊,脾胃濕熱或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黃,日久則氣滯血瘀。屬“胎黃”或“胎疸”。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濕熱鬱蒸證:
[主症]麵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嘔吐腹脹,口渴唇幹,或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茵陳蒿湯加減:茵陳蒿,梔子,大黃,車前草,白茅根,茯苓。
(2)寒濕胎黃證:
[主症]身目發黃,其色晦暗,或黃疸持續不退,神疲倦怠,四肢欠伸,吮乳少,易嘔吐,小便黃,大便溏或灰白,肚腹脹,舌質淡,苔白膩,指紋淡滯。
[治法]溫中化溫。
[處方]茵陳理中湯加減:茵陳,人參、白術,幹薑,炙甘草,茯苓。
(3)瘀血胎黃證:
[主症]身目發黃,顏色晦暗,麵色不華,神疲易吐,腹部膨隆,脅下痞塊,小便短黃,或伴衄血,瘀斑,便血,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苔黃,指紋紫滯。
[治法]化瘀消積。
[處方]膈下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牡丹皮,五靈脂,延胡索,烏藥,香附,枳殼,甘草,茵陳,白茅根。
(4)胎黃動風證:
[主症]目黃身黃如金,逐日加重,淚水、尿液呈橘子汁狀,神萎嗜睡,陣陣尖叫,發熱嘔吐,兩眼凝視,口角抽動或全身抽搐,舌質紫紅,苔黃,指紋青滯。
[治法]平肝熄風,清熱退黃。
[處方]羚角鉤藤湯合茵陳蒿湯加減:羚羊角,鉤藤,菊花,生地黃,茯神,川貝母,竹茹,白芍,甘草,茵陳,梔子,大黃,蟬蛻,白茅根。
(5)胎黃虛脫證:
[主症]在陽黃基礎上,發生黃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質紅,苔黃膩。
[治法]大補元氣,溫陽固脫。
[處方]參附湯全生脈散加減:人參,附子,幹薑,五味子,麥冬,茵陳蒿,金錢草。
2.單方驗方:
(1)三黃湯:茵陳9g,梔子3g,大黃、黃連各1.5g,黃芩、黃柏各4.5g,煎湯內服,黃疸明顯消退後停藥。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2)黃疸茵陳湯:茵陳15g,黃芩9g,製大黃3g,甘草1.5g。製成衝劑或用生藥煎湯內服。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3)消黃利膽湯:茵陳15g,炙大黃1.5g,澤瀉3g,茯苓9g,金錢草、梔子各6g,水煎服,1劑/d,頻服。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4)陽黃湯:生麥芽、金錢草各9g,茵陳12g,龍膽草3g,黃柏、炒梔子各4g,穿腸草6g,青黛0.3g,血竭0.3g(分3次衝服)。水煎服,1劑/d,分3次服。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5)利疸湯:茵陳6g,蒲公英、茯苓各4.5g,鬱金、花粉、澤瀉各3g,梔子2g,木通1.5g,生甘草3g,水煎服,1劑/d,分3次服。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6)除風散:淡乳香6g,炒沒藥6g,全蟲3g,僵蠶9g,蜈蚣3條,共為細末,0.3g/次,3次/d。適宜新生兒黃疸屬胎黃動風證。
(7)單味金錢草50~60g,水煎60~100mL,2次/d,口服。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8)黃金湯:金錢草30g,大黃8g,焦神曲、焦山楂、焦麥芽各10g,水煎100mL,分3次口服。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3.中成藥:
(1)茵陳五苓丸:3g/次,1~2次/d。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2)茵梔黃注射液:10~20mL/次,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靜滴,1次/d。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3)益肝樂衝劑:1~2g/次,3次/d。適宜新生兒黃疸各型。
(4)茵陳五苓丸:1~2g/次,3次/d。適宜新生兒黃疸屬濕熱鬱蒸證。
(5)肝泰衝劑:2.5g/次,3次/d。適宜新生兒黃疸各型。
(6)琥珀鎮驚丸:0.5丸/次,2~3次/d。適宜新生兒黃疸屬胎黃動風證。
4.外治法:
(1)黃柏30g,煎水去渣浸浴,反複擦洗10分鍾,1~2次/d。
(2)茵陳蒿20g,梔子10g,大黃2g,生甘草3g,煎湯20mL,保留灌腸。每日或隔日1次。
(3)胎黃偏方:四川十大功勞葉250g,煎水7000~8000mL,給新生兒洗澡,每洗1次即瀉1次,一般連用2次。
(4)茵陳硝黃搽劑:茵陳、梔子、大黃、芒硝各30g,苦杏仁6g,黃山、鱉甲、巴豆霜各12g,豆豉60g,上藥煎汁適量,用紗布蘸藥熱敷臍部,3~4次/d,15~30min/次,3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