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寄生蟲疾病(2)(1 / 1)

(5)截瘧七寶飲:常山(酒炒)、柴胡、知母各9g,穿山甲、黃芩、草果各6g,檳榔15g。水煎服,1劑/d。適宜瘧疾屬正瘧證。

(6)雞骨常山(酒炒)9~12g。水煎服,1劑/d,分3次服,連服3日。適宜瘧疾屬久瘧證。

3.外治法:

(1)發泡療法:用鮮毛茛或鮮薄荷適量搗爛,於發作前3~4小時外敷雙側內關或間使穴,使其發泡,有控製瘧疾發作的作用。

(2)白胡椒15g,辰砂3g,共研為末,麵糊為丸如黃豆大,於瘧疾發作前2小時,取1粒放於膏藥上灼熱,貼於臍部。適宜每日瘧、間日瘧、三日瘧。

(3)二甘散:生甘草、生甘遂各10g,研成極細末裝瓶備用,在瘧疾發作前2~3小時,先將臍部用酒精消毒,再取二甘散0.5g置臍中央,外用膠布固定。

(4)碎荊芥葉少許揉碎,在瘧疾發作前1小時塞入鼻孔內。

(5)五靈脂、冰片各少許,先將五靈脂焙幹,加冰片研末,用紗布包好,塞入鼻孔內。

(6)辣椒汁適量,或辣椒根10g,上藥加生鹽少許揉爛,在瘧疾發作前2小時敷於任一手腕橈動脈處。

【西藥治療】

1.病原治療:控製瘧疾發作和根治複發一般用磷酸氯喹和磷酸伯氨喹(伯氨喹啉)聯合治療;休止期多采用乙胺嘧啶和磷酸伯氨喹聯合治療;對耐磷酸氯喹惡性瘧和其他耐藥性瘧疾,可用咯萘啶(瘧乃停)、青蒿素、磷酸呱喹替代氯喹。

(1)磷酸氯喹(簡稱氯喹):第1日30mg/kg,第2日20mg/kg,第3日10mg/kg,總量不超過1.5g,靜滴或口服。過量可致房室傳導阻滯、心腦綜合征、血壓下降。嚴重中毒者可用大劑量阿托品解救。

(2)磷酸伯氨喹(簡稱伯喹):

12歲3片,連服6~8日。過量或原有G6PD缺乏者,可誘發溶血性貧血和發紺,應立即停藥並搶救。  (3)乙胺嘧啶:每10~14日服1次,年長兒為25mg,學齡前兒童為12.5mg。此藥味甜,大量誤服可引起驚厥致死。  (4)咯萘啶:肌注,總量為2~4mg/kg,1日內分2次用藥。靜滴,3~6mg/(kg·次),稀釋於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溶液中,1日內給藥2次。口服,總量為20mg/kg,分3次服,第1日2次,第2日1次。  (5)蒿甲醚(甲基還原青蒿素,Artemtherinum):是我國創製的青蒿素衍生物製劑。對間日瘧和惡性瘧原蟲,包括耐氯喹的紅細胞內裂殖體有強大的殺滅作用。不良反應輕,偶有皮疹、心率減慢或PR間期延長等,可自然恢複。是一種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瘧新藥。用法為1.6mg/kg,1次/d,肌注,5日為1個療程,首劑加倍。  (6)抗瘧藥聯合使用有增強療效、控製並根治複發及鞏固預防的作用。劑量及服法見表12—1、表12—2。  2.對症治療:盡快控製高熱驚厥,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積極處理腦水腫、呼吸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溶血性貧血、尿毒症等,具體參見有關章節。  3.高瘧區居民或外來人員應定期服乙胺嘧啶。  【藥膳食療】  1.桃仁川芎飲:  [原料]雨前茶葉3~9g,檀桃仁9~15g(敲碎),川芎1.5g,胡椒1g。  [製法]將檀桃仁敲碎,與其餘3味一起用沸水衝泡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補血,祛邪止瘧。適宜三日瘧。  [服法]瘧疾發作前不拘時趁熱頻頻飲之到臨發時止。  2.鵝不食草煎:  [原料]鵝不食草30~60g,酒適量。  [製法]上2味加入適量水中煎服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截瘧祛邪。適宜年長兒各型瘧疾。  [服法]瘧發前3~4小時或臨發時頓服。  3.蜂蜜白酒飲:  [原料]蜂蜜15~30g,白酒1~3滴。  [製法]將蜂蜜置於杯中,滴入白酒,再用開水衝服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截瘧祛邪。適宜年長兒各型瘧疾。  [服法]發作前1小時頓服。  4.白酒常山飲:  [原料]白酒100~150mL,常山10~15g。  [製法]上2味和取浸2~3日,去渣濾取藥液。  [功效]截瘧祛邪。適宜年長兒各型瘧疾。  [服法]1劑/d,分3次喝完。清晨服1次,1小時後再服1次,發作前1小時再服1次。連續3日。  5.青蒿白酒飲:  [原料]青蒿(鮮品)1000g,白酒1mL。  [製法]將青蒿(鮮品)洗淨搗汁,每10mL藥汁加入白酒1mL。  [功效]截瘧祛邪。適宜年長兒各型瘧疾。  [服法]3次/d,清晨服1次,5~10mL/次,停1小時再服1次,發作前半小時又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