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味雷檳飲:雷丸、檳榔、鶴虱、金鈴子、苦參、炒枳實各9g,廣木香3g,用水500mL浸泡一宿,煎至300mL,晚上睡前和翌晨空腹各服1次,連服3~5劑。適宜鉤蟲病屬蟲伏濕困證。
(5)鐵礬丸:鐵砂、煆青礬、茯苓各15g,生地黃、熟地黃各6g,蒼術9g。共研細末,以甜酒調拌,裝入瓦缽,清晨在鐵鍋中蒸1小時,取出晾曬,次晨再蒸,如是9次後,製成藥丸如黃豆大,3~6丸/次,2次/d,飯前米粥送下。適宜鉤蟲病屬蟲伏濕困證。
(6)青沒丸:青礬30g,製沒藥16g,幹薑12g,將青礬火煆,醋淬,使之變紅,與上藥共研細末後水蜜為丸,2~5g/次,3次/d,於飯後1小時開水送下。適宜鉤蟲病屬蟲伏濕困證。
3.中成藥:
(1)驅蟲片:3~6歲2~3片/次,6~9歲3~5片/次,>9歲6~8片/次,2次/d。
(2)絳礬丸:3~6歲1~2g/次,6~9歲2~3g/次,>9歲3~5g/次,1~2次/d。
(3)香砂六君子丸:3~6歲2~3g/次,6~9歲3~5g/次,>9歲5~6g/次,2次/d。
4.外治法:
(1)雄黃枯礬散:雄黃、枯礬各10g,上藥共研細末,調菜油塗擦患處。
(2)雙葉洗劑:核桃葉、麻柳樹葉適量,煎水後洗癢處。
(3)青礬適量研末,洗刷患處皮膚。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
(1)糾正貧血:給予口服鐵劑,同時服用稀鹽酸和維生素C,嚴重貧血者可小量輸血。
(2)改善營養狀況:給予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膳食。
(3)防治並發症:繼發感染者及時用抗生素控製感染。伴有心力衰竭者應采用輸血、利尿等措施,強心藥不宜過早使用。
(4)局部治療:感染後24小時內,鉤蟲幼蟲性皮炎可用左旋咪唑塗膚劑(左旋咪唑150mg,硼酸1.3g,薄荷1.3g,加乙醇100mL)外用,或用15%噻苯唑(噻苯咪唑)軟膏塗膚,2~3次/d,可止癢,消炎及殺死皮內幼蟲。
2.驅蟲治療:
(1)甲苯達唑:兒童100mg/次,2次/d,連服3日,嚴重性心髒病、肝病者慎用。
(2)阿苯達唑:
(3)噻乙吡啶:兒童5mg/kg,頓服,連服3日。
(4)聯合用藥:即複方噻嘧啶與甲苯噠唑聯合,前者每片含雙萘羥酸噻嘧啶、雙羥萘酸嘧啶各150mg(基質),2次/d,3片/次,連服2日。後者每片含甲苯噠唑200mg,左旋咪唑50mg,2次/d,連服3日。
(5)羥基萘酸酚乙胺(滅蟲寧):為廣譜抗腸蟲藥,以抗鉤蟲效果最好。劑量可按每歲0.2~0.3g計算,15歲以上用成人量(3~5g),嬰兒用量相對應大些,>6個月0.9g/次,>7個月1.2g/次,清晨服藥,服藥前半小時口服或肌注氯丙嗪0.5g~1.0mg/kg,以減除嘔吐反應。服藥10~15日後檢查糞便,如未驅盡,可重複服藥1次。
(6)雙萘羥酸噻嘧啶(抗蟲靈):對十二指腸鉤蟲療效好。劑量為30mg/(kg·次),一次頓服。
(7)左旋咪唑:具有劑量小、不良反應少和療效好的優點,對營養不良及嬰幼兒均宜。劑量為1.5~3mg/(kg·次),每晚頓服,連服3日為1個療程,必要時可連服2個療程。
3.對症治療:包括補充鐵劑,適當輸血,糾正低蛋白血症等。
【藥膳食療】
1.薑汁黃鱔飲:
[原料]黃鱔80~100g,薑汁5~10mL。
[製法]將黃鱔去骨切絲,用薑汁、花生油、食鹽少許拌勻,待飯煮至水將幹時,放入魚絲於飯麵蓋嚴,小火焗15分鍾,至熟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驅蟲殺蟲,補益氣血。適宜鉤蟲病兼貧血患兒。
[服法]以上為1日量,不拘時服,連服3~5周。
2.黨參紅棗茶:
[原料]黨參10~20g,大棗5~10枚。
[製法]上2味煎水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驅蟲殺蟲,補益氣血。適宜鉤蟲病兼貧血患兒。
[服法]1劑/d,代茶飲,連服3~5周。
第四節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日本血吸蟲寄生在人體門靜脈係統引起的疾病。血吸蟲從蟲卵經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蟲、成蟲共6個階段。從蟲卵到尾蚴在釘螺內發育,從尾蚴到成蟲在人體內發育。血吸蟲引起的病變隨其在人體內不同發育階段而異,主要為蟲卵對肝髒和結腸的損害。急性期以發熱、結腸炎症狀,童蟲移生症狀,肝脾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主,慢性期症狀不顯著,晚期主要為肝硬化,引起侏儒病。多發於釘鏍存在的地區,傳染源主要是患兒,其次為牛等30多種動物,接觸疫水為主要傳播途徑。人群普遍易感,夏秋發病為多。
本病中醫屬“蠱蟲病”範疇。蠱蟲經皮毛而入,隨血循行,造成肺失清肅,脾失健運,肝失疏泄,終致氣機壅滯,血瘀水停。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表裏受邪,衛氣同病證:
[主症]高熱持續,常伴惡寒,發疹奇癢,胸痛咳嗽,咳痰帶血,腹痛腹瀉,便下膿血,汗出口渴,或頭痛譫妄,舌苔黃,脈滑數。
[治法]殺蟲解毒為主,配合解表清裏。
[處方]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白頭翁,木香,金銀花,連翹,苦杏仁,生石膏,蘆根,防風,薄荷。
(2)肝鬱脾虛,氣結血瘀證:
[主症]麵色萎黃,神疲納呆,腹脹便溏,肝脾大,質硬不移,舌暗紅,脈弦細。
[治法]和氣活血,軟堅散結,兼調脾胃。
[處方]膈下逐瘀湯加減:香附,烏藥,延胡索,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五靈脂,黨參,白術。
(3)癥積水臌,邪實正虛證:
[主症]腹脹如鼓,青筋顯露,按之如囊裹水,下肢浮腫,消瘦神疲,麵色萎黃,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攻水通瘀治標,補虛扶正固本。
[處方]攻水可用舟車丸1~2g,連用2~3日,必要時停3~5日再用。通瘀則可用膈下逐瘀湯。標症緩解後視其兼症。若肢冷怯寒可用金匱腎氣丸溫補脾腎;若腰膝酸軟,口燥心煩可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肝腎。
2.單方驗方:
(1)馬鞭草、半邊蓮、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任選其中1~3味,每味50~100g,煎湯內服。適宜血吸蟲病屬癥積水臌,邪實正虛證。
(2)金錢草幹根30g,加水3碗,煎至1碗,1次/d,頓服,14日為1個療程。適宜血吸蟲病屬肝鬱脾虛,氣結血瘀證。
(3)茵陳消膨湯:茵陳、大豆黃卷、白扁豆各30g,蒼術5g,大腹子、大腹皮、穀麥芽各9g,冬瓜子、冬瓜皮各12g,砂仁、陳皮各20g,車前草1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血吸蟲病屬肝鬱脾虛,氣結血瘀證。
3.中成藥:
(1)南瓜子仁去油粉劑:1~4歲40g/次,>5歲60~80g/次,2次/d,連用30日。適宜血吸蟲病殺蟲。
(2)複方檳榔丸:3~6g/次,2次/d,飯前溫開水吞服,連用20日。
(3)舟車丸:1~2g/次,連用2~3日,必要時停3~5日再用。
4.外治法:
(1)甘遂末15g,芒硝30g,或導水餅(巴豆12g研末,合輕粉6g做成餅)敷臍,每日換1次。
(2)巴豆12g,輕粉6g,共研末做成餅,敷臍上,再蓋以紗布固定。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增進營養,保肝治療。
2.病原治療:
(1)吡喹酮:目前為首選藥,適宜各期患兒,能使成蟲大量死亡,對童蟲作用差,不能殺滅蟲卵。總量60mg/kg,分2日共4~6次服完。本藥毒性小,個別病人有眩暈,腹痛,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心電圖T波降低,偶有房性期前收縮。近來有人用左旋吡喹酮治療,劑量減半,療效相似,不良反應更小。
(2)硝硫氰胺(7505):也適宜於各期患兒,因能通過血—腦屏障,對腦型血吸蟲病較好。總量6~7mg/kg(不超過300mg),分3次,每日1次口服。本藥可致頭暈,惡心,腹痛,共濟失調,黃疸及轉氨酶升高。
(3)六氯對二甲苯滴丸:100mg/(kg·d),頓服,7日為1個療程。乳幹粉50mg/(kg·d),1次頓服,7日為1個療程;片劑,80mg/(kg·d),1次/d,睡前頓服。
(4)手術治療:巨脾兼功能亢進者可行切脾術。
【藥膳食療】
1.苡仁赤豆粥:
[原料]薏苡仁、赤小豆各15~30g,粳米50~100g。
[製法]上3味共煮粥,白糖調味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驅蟲殺蟲,兼調脾胃。適宜腹水消退後常服。
[服法]1劑/d,分3次服食。
2.參芪糯米粉:
[原料]黨參、黃芪、白術各30~50g,炒熟的糯米粉500~1000g。
[製法]前3味研粉過篩,將糯米粉炒熟,與藥粉混勻即可。
[功效]驅蟲殺蟲,兼調脾胃。適宜腹水消退後常服。
[服法]30~50g/次,加白糖適量,開水衝服,1~2次/d。
第五節瘧疾
瘧疾是瘧原蟲經雌蚊叮咬而傳播的蟲媒傳染病,臨床以規律性寒戰、高熱、出汗、熱退、周期性發作,伴脾大、貧血為特征。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兒童發病率高。好發於夏秋季。長江流域以南,氣溫高、濕度大的地區多見。
瘧疾之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由於感受疫邪性質不同,體質各有差異,本病中醫分為“濕瘧”、“癉瘧”、“牝瘧”,惡性瘧疾屬“瘴瘧”範疇。病因為外受疫邪,邪伏半表半裏,正邪交爭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正瘧證:
[主症]發作時症狀典型,先有寒戰,繼之高熱,熱退汗出,伴頭痛、全身肌肉酸痛,有時惡心嘔吐,周期性發作,苔薄白或黃膩,脈弦或弦數。
[治法]截瘧祛邪,和解少陽,透邪外達。
[處方]小柴胡湯合截瘧七寶飲加減:柴胡,黃芩,法夏,常山,草果,檳榔,甘草。
(2)疫瘧證:
[主症]起病急驟,熱重寒輕,或壯熱不退,或寒熱往來,一日數次,頭痛劇烈,麵赤口渴,煩躁不安,時有譫語,甚則驚厥、昏迷,小便黃赤,舌紅絳,苔黃膩或灰黑,脈洪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辟穢截瘧。
[處方]清瘴湯加味:柴胡,黃芩,黃連,青蒿,生石膏,知母,常山,法夏,竹茹。
(3)久瘧證:
[主症]瘧疾遷延日久,每遇疲勞則易發作,發時寒熱不著,倦怠無力,食少自汗,麵色萎黃,形體消瘦,或肝脾大,舌淡,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活血,兼以截瘧祛邪。
[處方]何人飲合補中益氣湯加減:何首烏,黨參,當歸,黃芪,白術,陳皮,煨薑,大棗,炙甘草。
2.單方驗方:
(1)鮮馬鞭草100g,水煎,分2次於瘧疾發前2、4小時各服1次,瘧止後連服3日。適宜瘧疾屬正瘧證。
(2)炙龜甲12g,炙鱉甲、女貞子各10g,柴胡3g、白芍、常山各6g,佩蘭、知母、黃柏、甜茶、玉竹各5g,水煎服,1劑/d。適宜瘧疾屬久瘧證。
(3)鮮青蒿若幹絞汁,5~8歲50~75mL,8~12歲15~120mL,3次/d,連用3日。適宜瘧疾屬正瘧證。
(4)柴胡、黃芩、半夏各9g,生薑、甘草、常山、草果各6g。水煎服,1劑/d,連用3日。適宜瘧疾屬正瘧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