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兒童心理行為異常疾病(2)(2 / 3)

[原料]橘皮6~10g,荷葉15~20g,山楂2~3g,生麥芽10~15g,白糖少許。

[製法]將上4味加適量清水煎熬後,取汁適量,加入白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和胃。適宜脾胃不健證。

[服法]每日分3餐食之,連服數日。

14.萊菔子粥:

[原料]炒萊菔子8~10g,大米30~50g,白糖適量。

[製法]將萊菔子打細,與大米一同加適量清水煮成粥,加白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和胃。適宜脾胃不健型厭食症。

[服法]每日分3餐食之,連服數日。

15.雞內金鱔魚湯:

[原料]黃鱔1條,雞內金6~10g。

[製法]將黃鱔去內髒,洗淨,加雞內金及作料,再加適量清水同煮至熟後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和胃。適宜脾胃不健證。

[服法]每日分3餐食之,連服數日。

16.山藥芡實薏苡仁粥:

[原料]山藥20~30g,芡實10~15g,薏苡仁(薏米)25~30g,粳米150~250g。

[製法]將上3味與粳米加適量清水共煮爛後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和胃。適宜脾胃虛弱證。

[服法]每日分3餐食之,連服數日。

17.粟米懷山糊:

[原料]粟米、山藥(懷山)各等份。

[製法]將粟米與山藥炒黃,共研成細末,加適量冷水,文火煮成糊狀,加白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和胃。適宜脾胃虛弱證。

[服法]每日分3餐食之,連服數日。

18.山楂餅:

[原料]山楂5~10g,雞內金3~5g,山藥粉20~40g,麥麵粉25~50g。

[製法]將山楂、雞內金研為細末,與山藥粉、麵粉等加清水適量,做成麵團,捏成餅,放入油鍋中,煎至兩麵金黃時即成;或將山楂、雞內金水煎取汁,與山藥粉、麵粉和勻,如法和餅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適宜厭食症,症見脘腹脹滿,口臭,大便臭穢等。

[服法]1~2劑/d,連服5~7日。

19.山藥棗豆糕:

[原料]鮮山藥100~200g,鮮白扁豆25~50g,大棗250~500g,陳皮絲5~10g,麵粉50~100g,食鹽適量。

[製法]將大棗去核;鮮山藥去皮,與鮮白扁豆一同剁爛,而後與紅棗肉、陳皮、麵粉混勻,加食鹽適量調味,如法作糕,上籠蒸熟,作早餐服食。

[功效]健脾開胃。適宜厭食症,症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體重下降等。

[服法]50~100g/次,連服5~7日。

20.健脾消食蛋羹:

[原料]山藥、炒麥芽、炒穀芽、茯苓、山楂、神曲、雞內金各5~10g,雞蛋1枚,蓮子8~15g,食鹽少許。

[製法]將以上諸藥共研細末備用,3~5g/次,加雞蛋調勻,食鹽調味,蒸熟服食。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適宜厭食症,症見食欲不振,納穀不香,大便夾有不消化物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21.山藥糯米糕:

[原料]山藥、糯米粉各100~200g,芡實、茯苓、蓮子各25~50g,雞內金、神曲、山楂各5~10g。

[製法]將諸藥共研細末,與米粉和勻,如法蒸糕服食。

[功效]健脾益氣,開胃消食。適宜厭食症,症見飲食減少,肢軟乏力,體重減輕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22.小兒八珍藥糕:

[原料]黨參、茯苓、山藥、芡實、炒白扁豆、蓮子各120~240g,炒糯米、炒粳米各3500~7500g,蔗糖適量。

[製法]將諸藥烘幹,研細,過篩;糯米、粳米研細,過篩,共混勻,按每100g藥粉大米混合物用蔗糖50g的比例和清水適量拌勻,壓製成糕,蒸或烤熟,幹燥即成。

[功效]健脾助運。適宜厭食症,症見食欲不振,納食不香。

[服法]隨意嚼食,100~200g/d,連服5~7日。

23.薑汁黃鱔飯:

[原料]黃鱔75~150g,大米、薑汁、蔥花、醬油、食鹽、麻油各適量。

[製法]將黃鱔宰殺並去頭、骨及腸雜,洗淨,切段,與薑汁、蔥花、醬油、食鹽、麻油拌勻備用;大米淘淨,加清水適量,放入籠中,武火蒸約40分鍾後,將黃鱔倒在飯麵上,鋪平,續蒸約20分鍾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補血健胃。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食欲下降,麵色不華,心驚,睡眠不安等。

[服法]作午餐食用,1劑/d,連服5~7日。

24.蘿卜菜飯:

[原料]大米25~50g,蘿卜菜125~250g。

[製法]將蘿卜菜洗淨,切如米粒大小,用沸水燙一下備用;先將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熟時,下蘿卜菜粒,用筷子拌勻,煮至飯菜俱熟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開胃消食,行氣除脹。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呃逆等。

[服法]作午餐或晚餐食用,1劑/d,連服5~7日。

25.神曲粥:

[原料]神曲8~15g,大米25~50g。

[製法]將神曲研為細末,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適宜消化不良,食積難消,惡心嘔吐,胃脘疼痛,噯腐吞酸,脘腹脹滿,大便溏泄,肢軟乏力等。

[服法]1劑/d,連服3~5日。

26.白豆蔻粥:

[原料]豆蔻2~3g,生薑2~3片,大米30~50g。

[製法]將豆蔻、生薑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可,待溫服食;或將豆蔻、生薑研細,將大米煮粥,待粥熟時調入豆蔻、生薑末,再煮一二沸即成,乘溫服食。

[功效]溫中散寒,健脾止瀉。適宜溫阻中焦,脘腹疼痛,納食不香,腸鳴泄瀉,惡心欲嘔,肢體重困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27.雞內金粥:

[原料]雞內金3~5g,大米30~50g。

[製法]先將雞內金擇淨,研為細末備用;取大米淘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沸後調入雞內金粉,煮至粥熟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胃消食。適宜消化不良,食積不化,小兒疳積,遺尿等。

[服法]1劑/d,連服3~5日。

28.二芽粥:

[原料]炒穀芽、炒麥芽各5~10g,大米25~50g,白糖適量。

[製法]將穀芽、麥芽擇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煮至粥熟後,加入白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消食化積。適宜脾胃氣虛所致型消化不良、小兒厭食症等。

[服法]1劑/d,連服3~5日。

29.陳皮山楂粥:

[原料]陳皮6~9g,山楂5~10g,大米25~50g。

[製法]將上2味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可,待溫服食;或將陳皮、山楂研末,每次取3~5g,調入已沸的稀粥中,同煮為粥亦可,待溫服食。

[功效]和胃理氣,消食導滯。適宜脾胃虧虛型厭食症,症見脘腹脹滿,肋脅疼痛,噯氣頻作,食欲不振,納差食少,惡心嘔吐,咳嗽痰多,胸膈滿悶等。

[服法]1劑/d,連服3~5日。

30.麻油拌蘿卜絲:

[原料]白蘿卜125~250g,大蒜1~2瓣,麻油、食鹽、蒜末、醬油、食醋各適量。

[製法]將蘿卜洗淨,去皮,切絲;大蒜拍破,切碎;鍋中放清水適量,煮沸後,放入食鹽適量調味,再放入蘿卜絲,煮2~3分鍾後取出,放入盤中,加蒜末、醬油、食醋、麻油等,拌勻服食。

[功效]健脾化積,開胃消食。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呃逆,便秘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31.蘿卜大米飯:

[原料]大米25~50g,白蘿卜75~150g。

[製法]將大米淘淨;白蘿卜去皮,洗淨,切如米粒大小;先將大米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半熟後,下蘿卜粒,煮至飯熟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開胃消食,行氣除脹。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呃逆等。

[服法]作午餐或晚餐食用,1劑/d,連服5~7日。

32.小兒健脾膏:

[原料]炒白術、炒枳殼各20~40g,炒神曲35~70g,炒山楂25~50g,炒麥芽、炒穀芽各100~200g,蜂蜜適量。

[製法]將枳殼、白術、山楂水煎2次,每次約1個半小時;神曲、麥芽、穀芽水煎3次,每次約2小時;將5次藥液合並,文火濃縮後,兌入等量蜂蜜即成,候溫裝瓶。

[功效]健脾行氣,消食和胃。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納差食少,口氣臭穢等。

[服法]3~10mL/次,溫開水衝飲或調入稀粥中服食,3次/d,連服5~7日。

33.生薑鯽魚:

[原料]生薑15~30g,陳皮、山藥各5~10g,小茴香、胡椒各2~3g,鯽魚1條,食鹽、蔥花、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鯽魚去鱗雜,納諸藥於魚腹中,置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燉熟後加食鹽、蔥花、味精等調料,飲湯食魚。

[功效]健脾開胃。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食欲不振,胃脘冷痛不適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34.參術健脾糕:

[原料]黨參45~90g,白術30~60g,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山藥、芡實、蓮子各90~180g,陳皮25~45g,焦山楂、雞內金各5~10g,糯米粉、米粉各750~1500g,白糖250~500g。

[製法]將諸藥共研細末,與米粉、白糖和勻,如法蒸糕或烙餅服食。

[功效]健脾益氣,運中消食。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食欲下降,肢軟乏力等。

[服法]3次/d,30~50g/次,空腹食用,連服7~10日。

35.生薑黨參山藥膏:

[原料]生薑、黨參、山藥各150~250g,蜂蜜適量。

[製法]將生薑搗爛取汁,黨參、山藥共研細末,與蜂蜜拌勻,文火煎煮成膏,候溫裝瓶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開胃消食。適宜小兒厭食症,症見胃脘不適,納差食少,肢軟乏力等。

[服法]1湯匙/次,溫開水衝飲或調入稀粥中服食,2~3次/d,連服5~7日。

36.扁豆花湯:

[原料]扁豆花3~5朵,白扁豆5~10g,食鹽適量。

[製法]將白扁豆加清水適量煮熟後,下扁豆花及食鹽,再煮一二沸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利濕和胃。適宜厭食症,症見肢體重困,納差乏力,小便量少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第四節異食癖

異食癖又稱嗜異症,以長期嗜食通常不作為食物的物質,如泥土、牆灰等為其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病因不明,有人認為,個體出現強烈的連續或周期性渴求某種物質,以取得或維持某種特殊的心理快感,可能與本病有一定關係。發病年齡多在5~10歲,男性兒童多見,青春期逐漸消除。

本病中醫屬“異食證”範疇,與古籍記載的疳積、蟲症某些證候相似,乃因脾虛胃熱,蟲積內擾,或不良習慣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蟲積內擾證:

[主症]麵色無華,形體瘦弱,煩躁易怒,食欲異常,或有偏食,愛吃泥土、生米等異物,嗜咬爪甲,肚腹脹大,時時腹痛,大便不調,或有蟲體排出,舌淡紅,苔薄或膩,脈弦細,大便可找到寄生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