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血液係統疾病(1)(1 / 3)

第一節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儲存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致的低色素小細胞貧血,又稱營養性小細胞貧血。從生後6個月至3歲發病率較高,占7歲前兒童的30%以上。其原因主要是初生時鐵儲存不足,飲食缺鐵,長期少量失血等。

本病中醫認為多由飲食失調,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或長期失血,陰血虧損等因素所致。中醫屬“血虛”範疇。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脾胃虛弱證:

[主症]麵色蒼黃,形瘦體倦,食欲不振,或大便溏瀉,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指紋淡紅。

[治法]健運脾胃,益氣養血。

[處方]六君子湯加味:黨參,白術,茯苓,陳皮,法半夏,當歸,雞血藤,炙甘草。

(2)心脾兩虛證:

[主症]麵色蒼黃或蒼白,唇口黏膜,爪甲淡白,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體倦乏力,夜寐不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指紋淡。

[治法]健脾養心。

[處方]歸脾湯:黨參,白術,茯神,當歸,黃芪,龍眼肉,遠誌,酸棗仁,木香,甘草。

(3)肝腎陰虛證:

[主症]潮熱盜汗,目眩耳鳴,口幹舌燥,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或弦數。

[治法]滋養肝腎,補益精血。

[處方]左歸丸加減: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菊花,龜甲,鹿角膠。

(4)脾腎陽虛證:

[主症]麵色白,神倦無力,心悸氣短,畏寒肢冷,食欲不振,或大便溏瀉,浮腫,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無力。

[治法]補脾溫腎,益精養血。

[處方]右歸丸加減: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淫羊藿,黨參,黃芪,陳皮,補骨脂,鹿角膠。

(5)氣血不足證:

[主症]麵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少氣懶言,頭暈心慌,舌淡,苔薄,脈虛弱。

[治法]益氣補血。

[處方]八珍湯加減: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大棗。

2.單方驗方:

(1)仙鶴草、薏苡仁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氣血不足證。

(2)仙鶴草30~60g,炙黃芪10~15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氣血不足證。

(3)何首烏9~30g,菠菜60~120g。同煮吃菠菜及湯。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氣血不足證。

(4)黨參10~15g,大棗15~20g。水煎服,去黨參,食棗喝湯。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氣血不足證。

(5)大棗10枚,皂礬(研細)6g,先將大棗搗爛,再加皂礬搗勻,撚成40丸,1丸/次,2次/d,20日為1個療程。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氣血不足證。

(6)礬鐵補血丸:明綠礬、山藥各9g,醋煆針砂15g,大棗20枚。前3味共研細末,大棗去皮核,一起搗勻,水泛成丸。

(7)升血靈:皂礬6g,黃芪12g,阿膠、山楂各9g,大棗10枚。除阿膠外上幾味水煎濃縮,入烊化阿膠,加工炮製成顆粒衝劑,1~3歲5g/次,3~7歲10g/次,3次/d。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氣血不足證。

(8)三參五仙湯:南沙參、炒黨參、丹參各15g,淫羊藿、仙鶴草、焦三仙各10g。水煎服,1劑/d,分3~4次服。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脾胃虛弱證。

(9)綠礬散:綠礬、蒼術、枳殼、陳皮、雲苓、白術各等份,共研細末,用時取藥末18g,與小麥麵粉500g和勻,做成4~5個焦餅,隨時服用。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脾胃虛弱證。

3.中成藥:

(1)六君子丸:3g/次,3次/d。適宜脾胃虛弱型貧血。

(2)歸脾丸:3g/次,3次/d。適宜心脾兩虛型貧血。

(3)小兒生血糖漿:10mL/次,3次/d。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各證。

(4)健脾生血膠囊:1歲2.5g/次,1~3歲5g/次,3~5歲7.5g/次,5~12歲10g/次,3次/d。適宜脾胃虛弱證心脾兩虛證。

(5)補血靈糖漿:

(6)健兒膏:1~3歲3~5g/次,3~6歲5~10g/次,6~9歲10~15g/次,2~3次/d。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脾胃虛弱證。

(7)蜂王肥兒糖漿:1~2歲10mL/次,3~7歲15mL/次,>7歲20mL/次,3次/d。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各證。

(8)八珍糕:1~3歲10~15g/次,3~6歲15~20g/次,6~9歲20~30g/次,2~3次/d。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各證。

(9)絳礬丸:1~3歲1g/次,3~6歲2g/次,>7歲3g/次,1~2次/d。適宜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屬脾胃虛弱證。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對重症患兒加強護理,預防各種傳染性疾病,保證充足睡眠,改善飲食,減少牛乳的攝入,增加富含鐵質的食品。

2.病因治療:是根治貧血的關鍵,根據不同的病因治療原發病。

3.藥物治療:

(1)鐵劑治療:盡量采用口服法給藥。最常用硫酸亞鐵。嬰幼兒可予2.5%硫酸亞鐵合劑2mL/(kg·d),兒童可予硫酸亞鐵片0.3~0.6g/次,3次/d,於兩餐間或飯後服用。亦可用富馬酸鐵、葡萄糖酸鐵等。對口服不耐受或胃腸道疾病影響鐵的吸收者,可用右旋糖酐鐵深部肌注或靜滴。

(2)維生素B12:25~100μg/次,肌注,2~3次/周,連用2~4周,或至血常規正常為止。或用500μg一次肌注亦可。

(3)葉酸:5mg/次,3次/d,口服,連用2~3周可減量至1次/d,共用4~5周可酌情停藥。

4.其他療法:對重度、極重度貧血和伴有急性感染的患兒可少量多次輸血,以盡快改善貧血狀態,輸血量以7mL/(kg·次)左右為宜,緩慢靜滴,防止心功能不全,發生危險。

【藥膳食療】

1.龍眼枸杞血糯米粥:

[原料]龍眼肉、枸杞子、黑米(血糯米)、粳米各10~15g,白糖適量。

[製法]將龍眼肉、枸杞子、黑米分別洗淨,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煨煮,至米爛湯稠,調入白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補虛,養肝益血,補血生血。適宜氣血不足,症見麵色無華,頭目暈眩,肢軟乏力,心悸心慌,腰膝酸軟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為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2.當歸羊肉湯:

[原料]當歸10~20g,生薑30~50g,羊肉100~150g,食鹽、蔥花、花椒、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羊肉、生薑分別洗淨,切片,與當歸一同放入鍋中,加水2碗,煎煮30分鍾後,加入食鹽、蔥花、花椒、味精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溫陽散寒,溫中和胃,補氣生血。適宜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症見麵色蒼白,頭目暈眩,肢軟乏力,四肢不溫,腰膝酸軟,月經延遲等。

[服法]1劑/2d,第1日趁熱喝湯;第2日原鍋中加水再煎,棄渣喝湯,連服2個月。

3.海參人參粥:

[原料]海參5~10g,人參2~3g,大棗3~6枚,糯米50~100g,紅糖適量。

[製法]將海參發開,洗淨,切片;大棗洗淨,去核,與人參、糯米一同煮為稀粥,粥熟時調入紅糖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補脾腎,益精血。適宜脾腎兩虛,症見頭目暈眩,肢軟乏力,四肢不溫,腰膝酸軟等。

[服法]1劑/d,晨起空腹溫服,連服5~7日為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4.人參豆沙湯圓:

[原料]人參2~3g,茯苓、山藥各10~15g,大棗3~6枚,豆沙泥20~30g,幹糯米、白糖、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將大棗洗淨,去核;人參、茯苓、山藥洗淨,與大棗一起蒸熟,搗泥,再與豆沙泥、白糖、熟豬油一同拌勻搓丸,然後將丸子與糯米粉一起放在盤中,將盤子朝一個方向旋轉,讓丸子充分蘸上糯米粉,而後逐個沾水,再放進盤中滾動,使其又蘸上糯米粉,如此反複三四次,便成為湯圓,煮熟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補脾養胃,益氣補腎。適宜脾腎兩虛,症見心悸心慌,頭目暈眩,肢軟乏力,食欲不振,肢體浮腫等。

[服法]1劑/d,作早、晚餐食用,連服5~7日為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5.四物補血粥:

[原料]熟地黃10~15g,白芍6~9g,當歸5~10g,川芎3~5g,大棗3~6枚,糯米50~100g,紅糖適量。

[製法]先將前4味水煎取汁,再加糯米、大棗煮為稀粥,待粥熟時調入紅糖,再煮一二沸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補血。適宜氣血兩虛,症見頭暈,肢軟乏力,心悸氣短,記憶力下降等。

[服法]1劑/d,作早、晚餐食用,連服7日為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6.人參當歸燉豬心:

[原料]人參10~15g,當歸5~10g,大棗3~6枚,豬心1個,食鹽適量。

[製法]將豬心洗淨,切碎,與諸藥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一同燉熟後,加食鹽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養血,補心安神。適宜氣血兩虛,症見頭暈目眩,肢軟乏力,心悸氣短,記憶力下降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為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7.當歸補血粥:

[原料]當歸5~8g,黃芪30~50g,大棗3~6枚,糯米50~100g,紅糖適量。

[製法]將前3味水煎取汁,再加糯米煮為稀粥,待粥熟時調入紅糖,再煮一二沸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補血。適宜氣血兩虛,症見頭暈目眩,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月經量少等。

[服法]1劑/d,作早、晚餐食用,連服5~7日為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8.山藥香菇肉丸:

[原料]鮮山藥150~200g,香菇15~30g,半肥半瘦豬肉200~300g,薑末、菊花、食鹽、味精、澱粉、胡椒粉、蛋清、麻油、花生油各適量。

[製法]將鮮山藥洗淨,去皮,煮熟,剁細;豬肉去筋,剁餡;香菇洗淨,剁成細絲;將諸味混合,一起加入薑末、菊花、食鹽,與肉餡拌勻後,再剁成泥狀,加入味精、澱粉、胡椒粉、麻油、蛋清、山藥粉,拌勻待用;將花生油入鍋燒至六七成熱時,將肉餡做成肉丸子,下鍋,炸成金黃色時撈起,或加骨頭湯略煮,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補脾養胃,益氣補血。適宜脾胃氣虛,症見心悸頭暈,肢軟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軟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為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

9.黃芪當歸燉豬心:

[原料]黃芪20~30g,當歸5~10g,大棗3~6枚,豬心1個,食鹽適量。

[製法]將豬心洗淨,切碎,與諸藥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一同燉熟後,加食鹽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養血,補心安神。適宜氣血兩虛,症見頭暈目眩,肢軟乏力,心悸氣短,記憶力下降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為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

10.補血阿膠粥:

[原料]阿膠3~5g,當歸5~8g,大棗3~6枚,糯米50~100g,紅糖適量。

[製法]先將阿膠烊化;當歸、大棗水煎取汁,加入適量清水與糯米一同煮為稀粥,待粥熟時調入阿膠、紅糖,再煮一二沸即可,待溫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