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泌尿係統疾病(3)(1 / 3)

[製法]將紅花、生薑一同置於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豆腐塊煮熟,加入紅糖調味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行氣活血,通絡止痛。適宜氣滯血瘀證。

[服法]2次/d,早、晚分2次服,連服3~5周。

47.三七燉雞:

[原料]三七6~10g,母雞1隻,蔥花、薑末、花椒、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先將三七切片;母雞去毛雜,洗淨;再將三七納於雞腹中,將母雞置於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燉沸後,加蔥花、薑末、花椒、食鹽等,燉至雞肉爛熟後,加味精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益氣活血,化瘀降濁。適宜氣滯血瘀證。

[服法]1~2劑/周,連服3~5周。

第四節血尿

血尿為泌尿係統疾病常見的症狀,分肉眼血尿與鏡下血尿2種,前者係指肉眼能見尿液呈血樣或洗肉水樣,或帶有凝血塊者;後者則僅在顯微鏡下見到紅細胞。各種腎實質疾患、尿路感染、結石、腫瘤、畸形、外傷、藥物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等為發病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尿色淡紅或鮮紅,或拌有血塊夾雜而下,尿出通暢,不伴疼痛。

本病中醫診斷為“尿血”,又稱“溲血”、“溺血”。多因外感邪氣,髒腑失調而致膀胱濕熱、心火亢盛、陰虛火旺和脾腎兩虛、濕熱下注、脾腎氣虛、腎陰不足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心火亢盛證:

[主症]小便熱赤,或伴鮮血,心煩口渴,麵頰唇紅,夜寐不寧,多哭易怒,或口舌生瘡,舌尖紅赤,脈細數,指紋紫。

[治法]清心瀉火,涼血止血。

[處方]導赤散加減:生地黃,木通,生甘草。

(2)陰虛火旺證:

[主症]小便短赤帶血,神疲頭暈,目眩耳鳴,兩顴潮紅,五心煩熱,腰腿酸軟,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指紋沉紅。

[治法]滋陰清火,涼血止血。

[處方]知柏地黃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白茯苓,知母,黃柏。

(3)脾腎兩虛證:

[主症]小便頻數,尿血淡紅,或伴其他部位出血,經久不愈,麵色萎黃或晦暗,形體消瘦,或形寒肢冷,頭暈耳鳴,神倦乏力,納少便溏,腰膝酸軟,舌質淡,邊有齒印,苔白滑,脈沉細弱,指紋沉隱。

[治法]補脾益腎,固攝止血。

[處方]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炙甘草,人參,升麻,柴胡,橘皮,當歸,白術。

(4)膀胱濕熱證:

[主症]小便熱赤,帶血鮮紅,心煩口渴,麵赤,口瘡,夜寐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利濕熱,涼血止血。

[處方]小薊飲子加減:小薊,滑石,生地黃,藕節,白茅根,薺菜,蒲黃,淡竹葉,木通,梔子,甘草。

(5)濕熱下注證:

[主症]小便頻數短赤,尿道灼熱疼痛,尿液淋漓混濁,小腹墜脹,腰部酸痛,嬰兒則溺時哭鬧不安,常伴有發熱,煩躁口渴,頭痛身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或膩,脈數有力。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八正散加減:木通,萹蓄,瞿麥,車前子(包煎),滑石(包煎),甘草,梔子,金銀花,連翹。

(6)脾腎氣虛證:

[主症]疾病日久,小便頻數,淋漓不盡,尿液不清,精神倦怠,麵色蒼黃,飲食不振,甚則畏寒怕冷,手足不溫,大便稀薄,眼瞼微浮。舌淡或有齒痕,苔薄膩,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補腎。

[處方]縮泉丸加減:山藥,烏藥,益智,黨參,白術,茯苓,補骨脂,山茱萸,澤瀉,車前子。

(7)腎陰不足證:

[主症]低熱盜汗,腰酸疼痛,頭暈耳鳴,咽幹唇燥,小便澀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處方]知柏地黃丸加減:知母,黃柏,牡丹皮,茯苓,澤瀉,山藥,生地黃,女貞子,墨旱蓮。

2.單方驗方:

(1)金茅湯:金銀花、白茅根、益母草、車前草各20g,淡竹葉10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濕熱下注者。

(2)白茅根湯:白茅根30g,金銀花、連翹、滑石各12g,黃芩、半枝蓮各9g,馬齒莧15g,黃柏、甘草各3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適宜濕熱下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