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由病原體(主要為細菌,其次為真菌、支原體)感染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分為上尿路(腎盂、腎實質)和下尿路(尿道、膀胱)感染,致病菌以腸道杆菌,尤其是大腸埃希菌最多,感染途徑可以是細菌從尿道口的上行侵入,或由其他疾病造成的血行或淋巴道的擴散,以及因腎鄰近組織器官感染的直接蔓延等。
本病中醫屬“淋證”範疇,急性期以“熱淋”、“血淋”多見,主要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慢性期以脾肝腎專虛為主,多表現為“勞淋”。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急性期:
1)下焦濕熱證:
[主症]小便黃赤,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痛引腰腹,心煩口渴,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處方]八正散加減:木通,車前子,萹蓄,瞿麥,滑石,大黃,梔子,甘草梢,金銀花,淡竹葉,白茅根,血尿明顯可加大薊,小薊,或合小薊飲子加減。
2)熱毒蘊鬱證:
[主症]膀胱刺激症狀或不明顯,可有遺尿,高熱為主,惡寒或寒戰,麵色蒼黃,嘔吐腹瀉,腹脹腹痛,煩躁或嗜睡,甚至驚厥,舌質紅,指紋紫,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處方]荊防敗毒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荊芥,防風,柴胡,前胡,枳殼,薄荷,龍膽草,黃芩,車前子,澤瀉,茯苓,甘草。神昏驚厥加牛黃清心丸。
(2)慢性期:
1)脾腎氣虛證:
[主症]小便淋漓不盡,時作時止,遇勞即發,夜尿較多,神疲納呆,小腹墜脹,舌質淡,脈沉弱。
[治法]健脾補腎,佐以滲濕。
[處方]四君子湯合濟生腎氣丸加減: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車前子,薏苡仁,益智,牛膝。
2)肝腎陰虛證:
[主症]尿頻而時有餘瀝,頭暈耳鳴,潮熱盜汗,腰酸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兼清餘熱。
[處方]知柏地黃丸加減:知母,黃柏,山茱萸,生地黃,熟地黃,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續斷。
2.單方驗方:急性期可選下列驗方,水煎服,1劑/d,分2次服。
(1)玉米須合劑:玉米須20g,石葦、蒲公英、馬齒莧各15g,柴胡、黃柏各6g,苦參3g。
(2)大黃甘草湯:生大黃、生甘草各5~10g。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適當休息,鼓勵飲水,清潔外陰。口服碳酸氫鈉3次/d,0.125~1g/次,可堿化尿液,減輕膀胱刺激征和增強青黴素、磺胺類藥的療效,但勿與呋喃妥因(呋喃呾啶)同用,以免降低藥效。
2.抗菌治療:用藥前應留尿標本作培養及藥敏試驗。未獲結果前先選大腸埃希菌敏感的且在血、尿、腎內濃度高又毒性小的廣譜、強效殺菌劑。若臨床症狀2~3日內未緩解,應送第2次培養,以了解首選藥物是否合適。
(1)複方磺胺甲唑:為初次感染首選藥,25~50mg/(kg·d),分2次口服。
(2)呋喃妥因:5~10mg/(kg·d),分3次口服。
(3)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50~100mg/(kg·d),分2~3次口服,肌注或靜注。
(4)頭孢噻肟鈉:100~200mg/(kg·d),分3次靜注。
(5)頭孢曲鬆鈉:50~75mg/(kg·d),分2次肌注或靜注。
急性期用藥2~3周,重症6~8周。停藥2周後尿培養2次陰性為臨床痊愈。
【藥膳食療】
1.綠豆粥:
[原料]綠豆30~50g,粳米50~70g,白糖適量。
[製法]將綠豆洗淨,用水浸泡8小時,武火燉沸後改用文火煮至綠豆破裂,加入粳米繼續熬煮至爛,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適宜膀胱濕熱,症見尿意頻頻,尿道澀痛,小便短少等。
[服法]2次/d,1碗/次,作早餐及午後點心食用,連服5~7日。夏季可作冷飲頻服5~7日。
2.天水粥:
[原料]滑石20~30g,甘草3~5g,大米30~50g,冰糖適量。
[製法]將滑石布包,與甘草一起水煎取汁,納入大米一同煮為稀粥,待粥將熟時調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適宜濕熱下注,症見尿意頻頻,尿道澀痛,口苦黏膩等。
[服法]1~2劑/d,早、晚分次服用,連服5~7日。
3.鴨肫皮粥:
[原料]粳米30~50g,鴨內金(鴨肫皮)1隻,白糖適量。
[製法]將鴨內金洗淨,用文火炒黃或焙幹,研為細末備用。粳米煮粥,粥熟後加入鴨內金粉,再煮一二沸,加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補腎。適宜脾腎氣虛,症見腰膝酸痛,尿頻尿急,淋漓不盡,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等。
[服法]2次/d,1碗/次。作早、晚餐,溫熱食用,連服5~7日。
4.神仙飲:
[原料]粳米50~100g,山藥30~60g,芡實仁15~30g,韭菜子8~15g,白糖適量。
[製法]將山藥去皮、切片;芡實仁搗成渣。將芡實仁、韭菜子、粳米一同入鍋煮粥,熬煮至六成熟時,加入山藥片,繼續熬至粥稠,加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補腎。適宜脾腎陽虛,症見腰膝酸痛,尿頻尿急,淋漓不盡,頭暈耳鳴,四肢不溫等。
[服法]1劑/d,分早、晚空腹服用,連服5~7日。
5.小麥粳米粥:
[原料]小麥50~100g,粳米30~50g,白糖、桂花糖各適量。
[製法]將小麥與粳米分別浸泡發脹,淘洗幹淨,一並入鍋煮粥,熬至米粒熟爛成稀粥時,加白糖、桂花糖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補腎。適宜脾腎氣虛證。
[服法]每日作早、晚餐,溫熱食用,連服5~7日。
6.青豆小麥粥:
[原料]小麥30~50g,青小豆30~50g,通草3~5g,冰糖適量。
[製法]先以500mL清水煮通草,去渣後再加入洗淨的青小豆和麥粒,共煮成粥,粥熟後調入冰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適宜膀胱濕熱證。
[服法]1劑/d,作早餐食用,連服5~7日。
7.玉米須車前飲:
[原料]玉米須30~50g,車前子10~20g,生甘草5~10g,冰糖適量。
[製法]將車前子用紗布包好,與玉米須、生甘草一起置沙鍋內,用500mL清水煎取汁液200~400mL,調入冰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適宜膀胱濕熱證。
[服法]1劑/d,分3次服,連服5~7日。
8.薏米粳米粥:
[原料]薏苡仁(薏米)15~30g,粳米30~50g,白糖適量。
[製法]將薏苡仁、粳米分別淘洗幹淨,放入鍋中,用清水煮為粥,待粥成後加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補脾益氣,利尿滲濕。適宜脾氣虛證。
[服法]2次/d,1碗/次,10~15日為1個療程。
9.二葉蔥白飲:
[原料]車前葉10~15g,枸杞葉5~9g,蔥白1莖,生甘草3~5g,冰糖適量。
[製法]將車前葉、枸杞葉、蔥白、生甘草一起置鍋內,加適量清水,煎取汁液200~400mL,調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通淋。適宜濕熱下注膀胱所致尿意頻頻,灼熱澀痛,口苦口膩,或伴發熱、腰痛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10.桑椹葡萄粥:
[原料]薏苡仁15~30g,桑椹、葡萄幹各10~15g,大米30~50g,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大米淘淨,加水適量煮沸後,調入桑椹、薏苡仁、葡萄幹共煮成粥,待粥成後加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益腎利濕。適宜腎虛而兼膀胱濕熱,症見腰膝酸痛,尿頻尿急,尿道灼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等。
[服法]1劑/d,作早餐食用,連服5~7日。
11.二葉蔥白粥:
[原料]鮮車前葉15~30g,淡竹葉5~10g(鮮淡竹葉10~20g),蔥白1莖,大米30~50g,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車前葉、淡竹葉、蔥白擇洗幹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入大米共煮成粥,調入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寧心安神。適宜膀胱濕熱,症見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口舌生瘡,煩躁不安等。
[服法]1劑/d,連服5~7日。
12.赤白二豆沙:
[原料]赤小豆、白扁豆各15~30g,紅糖適量。
[製法]將赤小豆、白扁豆洗幹淨,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熟後,取出壓碎,調入紅糖拌勻即可。
[功效]健脾益腎。適宜脾腎虧虛,症見小便頻數,淋漓不盡,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麵浮肢腫,腹脹納呆,神疲乏力,大便溏瀉等。
[服法]1~2次/d,15~20mL/次,連服5~7日。
13.茯苓粟米粥:
[原料]茯苓15~20g,粟米、桑椹各10~15g,大棗3~6枚,薏苡仁15~30g,大米30~50g,冰糖適量。
[製法]先將茯苓研細;大棗去核備用。再將大米淘淨,加水適量煮沸後,調入茯苓、桑椹、大棗、薏苡仁、粟米,共煮成粥,待粥熟時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益腎利濕。適宜脾腎虧虛,症見小便頻數,淋漓不盡,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麵浮肢腫,腹脹納呆,神疲乏力,大便溏瀉等。
[服法]1劑/d,分早、晚餐食用,連服5~7日。
14.三汁二冬膏:
[原料]鮮藕汁、鮮葡萄汁、鮮荸薺汁各200g,天冬、麥冬各150g,蜂蜜適量。
[製法]先將天冬、麥冬水煎3次,20~30mL/次,取3次藥液合並,文火濃縮後,摻入鮮藕汁、鮮葡萄汁、鮮荸薺汁,續煎至粥黏稠時,兌入倍量蜂蜜,煮沸裝瓶即可。
[功效]清熱養陰,益腎利尿。適宜腎陰虧虛,症見小便頻數,淋漓澀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口燥咽幹,甚則血尿等。
[服法]1~2次/d,5~10mL/次,溫開水衝服,連服5~7日。
15.芡實豬肚粥:
[原料]芡實15~30g,熟豬肚片、大米各30~50g,蔥花、薑末、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先將將大米淘淨,加水適量煮沸後,加入芡實、熟豬肚片,共煮成粥,待粥熟時加入蔥花、薑末、食鹽、味精調味,再煮一二沸即可。
[功效]健脾益腎。適宜脾腎虧虛,症見小便頻數,淋漓不盡,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腹脹納呆,神疲乏力,大便溏瀉等。
[服法]1劑/d,分早、晚餐食用,連服5~7日。
16.雞頭粥:
[原料]芡實米(雞頭米,為芡實的種仁)15~30g,粳米30~50g,白糖適量。
[製法]將雞頭米研碎,同粳米一起煮粥,待粥熟時加入白糖稍燉後即成,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補腎,佐以滲濕。適宜脾腎氣虛,症見小便頻數,淋漓不盡,頭暈耳鳴,腹脹納呆,神疲乏力,大便溏瀉等。
[服法]每日早、晚取適量服用,連服5~7日。
17.車前田螺湯:
[原料]車前草20~30g,貓毛草10~15g,田螺(連殼)400~500g。
[製法]先用清水靜養田螺1日,經常換水以漂去汙泥,斬去田螺尾。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1小時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利尿通淋,清熱祛濕。適宜夏天泌尿係感染,症見小便短赤澀痛、淋漓不暢者。
[服法]飲湯吃田螺肉,1劑/d,分2次服,連服5~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