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官職,相傳帝少昊開始設置司馬一職,為天下軍事長官,周代稱為夏官大司馬。周宣王時大臣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因為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代也相沿為司馬氏。
司馬光誠信做人
司馬光是宋朝的宰相,他七歲時就能背誦《春秋左傳》,還能給別人講其中的道理,他砸缸救人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在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得到幾個青胡桃。司馬光想吃青胡桃的肉,可是皮卻怎麼也剝不開。司馬光的姐姐看到了,便來幫自己的弟弟,結果費了好大的勁也沒成功。
姐姐走後,司馬光繼續“奮鬥”,這時家裏的一個丫環看見了,說:“我有辦法。”她把青胡桃放在開水裏燙了一下,再拿出來的時候,皮很容易就去掉了,司馬光十分高興。這時他的姐姐又轉了回來,看到去了皮的核桃,便驚訝地問弟弟是誰去掉的,司馬光隨口說道:“是我去掉的呀。”誰知這件事的前前後後,正好被父親司馬池看到了,司馬池聽司馬光這樣說,不禁大怒,嚴厲地對司馬光說:“小孩子怎麼能胡說八道!”
小司馬光在父親的斥責下,羞得麵紅耳赤,向父親道歉說:“我以後再也不撒謊了。”從此司馬光立誌誠信做人,再沒有說過一句謊話。
後來,司馬光在洛陽當官,有個叫劉安世的人中了進士,沒有去參加選官,而是特意跑來向他求學。一天,劉安世向司馬光請教做人的道理,司馬光想了想,說:“一個字:誠。”
劉安世問:“那我該如何做起呢?”司馬光說:“從不說假話開始。”
(改編自《聞見後錄》)
小知識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花了十九年時間主編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當時的皇帝十分重視這部書,多次催促司馬光快些完稿,並將此書定名為《資治通鑒》,即取“鑒於往事,有資於治世”之意。《資治通鑒》是一部尋求國家治理之道的書,在中國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司馬遷與司馬光也被譽稱為“史學兩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