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於姬姓。黃帝有個後代叫董叔安,擅長養馬,古代稱馬為“龍”,董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在帝舜時期負責養馬,被封為“豢龍氏”。古代“豢”“關”二字讀音相同,用法相通,所以後代又寫作“關龍氏”。董父的子孫以先祖封號為氏,稱豢龍氏、關龍氏,後來簡化為單姓龍氏、關氏,相傳至今。

2.源於姬姓。春秋時期周王室大夫尹喜,在函穀關擔任關令,世人稱其為“關尹喜”。關尹喜的後代子孫以先祖的官職為姓氏,稱關尹氏,後來簡化為單姓關氏、尹氏,相傳至今。

3.源於官位。春秋時期,越國有使用弓箭為主要兵器的軍隊,統領稱為“關弓”,也就是弓箭手的意思。關弓的後代子孫以先祖官職為姓氏,稱關弓氏,後來簡化為單姓關氏、弓氏,相傳至今。

4.夏朝末年,賢臣龍逄封邑在關,人也稱關龍逄。當時夏桀荒淫無道,不理朝政,關龍逄多次勸諫,觸怒夏桀,被囚禁殺死。關龍逄子孫便以關為姓。

忠義關公

三國時的蜀漢名將關羽,字雲長,勇猛善戰,早年和張飛一同追隨劉備起義,三人情同兄弟。

公元200年,曹操親率大軍與劉備軍隊作戰,關羽戰敗被擒。曹操素來愛惜人才,一直很欣賞關羽的武藝膽量,任命他為偏將軍,對他十分禮遇。

後來曹操率軍與袁紹大軍作戰,任命手下良將張遼和關羽為前鋒,與袁紹大將顏良決戰於白馬坡。關羽望見顏良的旌旗傘蓋,二話不說,奮然上馬,隻見他鳳目圓睜,蠶眉直豎,孤身一人衝進千軍萬馬當中,裂浪開波一般直奔顏良,揮刀取下顏良人頭。袁軍頓時一片混亂,袁紹的諸多大將竟沒有一個人能擋住關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關羽提著顏良的首級回到曹營。袁軍大敗,曹操十分高興,當即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早先曹操觀察出關羽沒有久留的心意,便叫張遼用人情去試探一番。關羽對張遼歎息說:“我知道曹公對我不薄,但我受劉備的厚恩,早已發誓要同生共死,不可背棄。我是不會一直留在這裏的,為了報答曹公的知遇之情,我會為曹公立下功勞,之後我便離開。”張遼把關羽的話轉述給曹操,曹操歎了一口氣道:“做人不忘本,關羽真是天下的義士啊!”

關羽斬殺了顏良,解了白馬坡之圍,立下大功,曹操知道他肯定要離開了,於是給了他很多賞賜,但這些賞賜關羽絲毫未動,他留給曹操一封信,便去找義兄劉備。

當時曹操身邊的將領想要馬上去追回關羽,因為縱然關羽有萬夫難當之勇,也過不了重重關卡。但曹操不願一味強留關羽,說:“大家各為其主,算了吧。”於是關羽順利地回到了劉備身邊。

(改編自《三國誌》)

小知識

《三國演義》中記載,關羽的胡子特別長,曹操曾送給他紗錦囊以保護胡子。有一天,漢獻帝早朝,看到關羽胸前垂掛著一個錦囊,於是問他原因,關羽說:“我的胡子特別長,丞相賜我錦囊裝胡子。”漢獻帝於是讓關羽把胡子拿出來看,發現胡子已經超過了小腹,漢獻帝感歎說:“真是美髯公啊!”後來,人們便以“美髯公”來稱呼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