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醫生巧治富貴病(1 / 1)

古代醫生巧治富貴病

溫故知新

元朝朱丹溪: 不給老人吃特好吃的東西

朱丹溪生於元朝初期,非常孝順,但他卻不給老人吃特好吃的東西。

朱丹溪認為人老了以後,脾胃的功能減弱,很容易出現虛熱,那些帶有熱性的食物,比如燒的、烤的、香辣的、肥膩的,最好別給老人吃。當時的人們曾問他:“你什麼好吃的都掖著藏著不給父母吃,這樣做豈不是背離孝道嗎?”

朱丹溪說:“孝道有兩種。一種是讓父母縱一時之快,有好吃的了往狠了吃,積久必為災害;另一種是讓父母平淡飲食,雖然嘴上虧點,但也沒什麼病,這兩種情況相比,哪個是孝順呢?”

宋代錢乙: 若要孩子久安常帶三分饑寒

錢乙很擅長治療小孩的病,周圍鄉親們都稱他為“錢小兒”。據傳,宋神宗聽說了錢乙之後,特速派人把他請到了北京給姐姐的大女兒看病。

錢乙到了公主府邸之後,立即開始看病。他觀察到孩子身體瘦弱,臉色枯黃,經過詳細診斷之後,錢乙說:“請公主恕我直言,你女兒患的是富貴病”。

錢乙解釋說:“大凡有錢人家的孩子,吃穿過分講究,吃的油膩多了,脾胃阻滯,不思飲食,穿得過分暖和,又缺少鍛煉,難禦風寒。如不加注意,即使這次孩子病好了,以後還會再犯的。”

錢乙先給公主的女兒開了調脾胃的藥,又告訴公主說:“若要孩子久安,須依我三件事:一要常帶三分饑寒;二要控製每天飲食的次數,以免傷及脾胃;三要穿著薄些,多讓孩子到戶外活動活動筋骨。如此,才能健康無疾也。”

唐代王燾: 用螞蟻來確診糖尿病

《黃帝內經》稱糖尿病為“消渴症”,就是消穀善饑,容易口渴。

在唐朝,有位叫甄立言的醫學家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有水果味。此結論被唐朝另外一位名醫王燾所用,最早確診了糖尿病。

那時王燾的父親整日口渴,飯量大增,身上還長了不少癤瘡,病情越來越重。王燾親自照料父親,一天,他偶然發現父親的小便有水果味,於是想起了甄立言的話,並嚐了嚐,果然是甜的。後來,他針對消渴症,給父親治療,父親的病終於好轉了。

王燾把這些經驗寫進了《外台秘要》一書。他讓病人把小便尿到地上,通過觀察螞蟻是否食之,以及螞蟻多少來確定病人的病情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