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漢學家霍克思教授(1 / 1)

英國學者霍克思教授(David Howkes)托柳存仁教授寫信給我,詢問他收藏的一些金石拓片,上麵有許多印章,分別為“王氏鐵盦藏三代器”、“北平王氏鐵廠藏三代器”、“王慶諤藏鼎彝碑碣故跡遺文”。又收有齊侯鍾拓片,有“竹鬆堂吳氏藏”、“越千古綠”等圖章,後麵又有馮汝玠先生的跋。這些圖章都是誰的圖章,收藏背景如何?曆史情況如何?我學識淺陋,不能回答,又深感這位異國學人,執著認真,十分可敬。慚愧之餘,便寫信去再討教北京的各位老先生。但一般學人,金石之學,久已不講,年代久遠,所知亦均有限。除得知馮汝玠先生是三十年代前期,北京大學文學院金石學教授外,其他到現在還未問出所以然。真是十分慚愧了。我把問到的一些情況,函複遠在澳洲堪培拉的柳存仁教授,請其轉告,並致歉意。下餘問題等問到後再繼續報告。後來過了一個時期,又收到柳公的來信,附了霍克思教授的回信。信中一段說: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一年,我在北京的“舊北大”——國立北平大學——留學,這期間曾上過一年故唐蘭先生的課,因之對古器銘文發生了很多興趣。有錢時,往往買了些古金彝器的拓本。當然我那樣的一個年青的、見識全無的、外國的外行者很容易上當,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賣書、賣畫、賣拓片的人很多,而顧客相當少,既然有那麼多真貨上市,那些琉璃廠的販人未必犯得上賣假的。總之,我雖然收集的拓片之中一定有假的,可是有的一定可靠,例如……楚王酓眥簠、楚豆、虢叔編鍾等彝器,都在郭沫若、容庚和劉節諸君的參考書中找得到。

關於函中提到的那些蓋王氏印記的拓片,數目相當多,而其中有好幾個觚和爵的拓片,拓得非常講究細膩,很像是一個專門家收集或手拓的。不大像販人的捏造。或者這位王辰和、王慶諤、王鐵盦是個無名的藏者,也未可知……一位英國學人,近半世紀前,就在琉璃廠收購金石拓片,正像信中所說,當時是賣的人多,買的人少,這種情況,我全經過,琉璃廠賣拓片的掌櫃的,能遇到這樣的外國買主,那是很不容易的了。這些碑帖鋪的掌櫃的,對於這些收藏家的印鑒、題跋,以及流傳經過,是十分清楚的。可惜霍克思教授當時沒有向這些掌櫃的了解清楚,時隔四十六七年,現在再想了解,就十分困難了。我還記在心裏,為他詢問,但願把這位“王鐵盦氏”早日問清楚。

霍克思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漢學家。留學北京時期,不隻從唐蘭先生學金石學,而且還從遊國恩先生學《楚辭》,且有考證《楚辭》之英文專著出版。英國教育製度,大學每專業隻設一正教授,牛津大學設一中國學講座教授,曆來是很有權威的。四十年代陳寅恪先生曾應聘此講座,但未就任。其後此講座即聘曾在湖南長沙傳教之傳教士美國人Homes H.Dubs擔任。這任先生能說一口湖南腔之華語,曾將《漢書》譯為英語。霍克思教授於一九六一年又接任此講席。但不數年,即辭職而去,專門翻譯《紅樓夢》前八十回,已於一九七三年出版,為《企鵝叢書》之一種。據柳存仁教授來函雲:譯筆甚佳。後四十回由其學生及女婿John Min Ford譯出,也早已出版。《企鵝叢書》(Pemguin Ceassics)是英國著名的文學叢書,這套英國學人譯的英文《紅樓夢》(The Dream of the stone),不知比楊憲益先生譯的如何?

霍克思教授在來信的結尾處寫著“威爾斯山中,十一月二十九日”。據說這是他隱居的地方,威爾斯(Wales)山中的The ganon,這是一個很偏僻的山村,交通非常不便,而且連自來水也沒有,要自己從井中汲水來飲用。存仁教授來信說,這位淵博的英國漢學教授,也是當代的一位奇人。在中國史書中,這是進入隱逸傳的人物。而且歐洲這樣風景優美的古老村莊還不少,而且有不少知名學者放棄都市生活,來到山村過這種古老生活,大概這也是返璞歸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