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的友誼(1 / 2)

常常想起兩句前人的詩:“不愛詣人喜客過,每遲作複盼書來。”這是一種年事稍高、居住稍遠、生性疏懶的心情,實在也是不得已、力不從心的關係,心裏常想朋友,卻每遲寫信,不大找人,即使電話吧,也不大去打。但電話鈴響了,卻是一種喜悅,隻要不是我剛要睡覺睡著的時候,即使打錯了,也無關係,在寂靜中,電話鈴鈴……一響,總是一種佳音。一天晚間,電話響了,拿起一聽,原來是書友曹正文兄,說是前年出版的《珍藏的簽名本》一書,反響很好,現在又繼續收到許多作者饋贈的簽名本,每收到一種,便寫一篇介紹文字,這樣又寫了不少,已編成續集,即將出版,要我寫篇序言,我聽了自是十分高興,電話中約好了過兩三天來找我,把清樣帶來我看,以便寫序時有依據。這樣隔了一兩天上午,門鈴一響,他來了……而且是第一次到我家來。我與他雖然見過多次麵,通過多次信,可是都是在外麵各種聚會上,未曾深談過。這次承他犯暑枉駕,不但深得友朋之樂,且得略述其生平,進一步增加了相識,歸納為一句話,增加了書的友誼,這是一種功名利祿、聲色狗馬之外的最佳友誼。

正文兄看上去很年輕,但年齡正是趕上該讀書時,卻無書可讀,到處燒書,讀書有罪、越讀越蠢的時代。偏是少年時代的他,又是個讀書種子,讀書種子遇到這樣的時代,其如饑似渴想找本書讀一讀的心情,迫切要求可想而知了。“廿七年華始有師”、“夜燒鬆火讀唐詩”……這是白石老人當年因為封建時代家裏窮,投師讀書的困難情況,可是正文兄卻是在“丟掉的是鐵鎖鏈”、“換來的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富有四海的時代裏……不能讀書的困難,那就更有想象不到的艱辛和危險了,當他作為個少年學生每天省下的早點錢買的幾百本心愛的書,被抄家者捆載而去,恐懼、號呼、茫然……的愁雲籠罩全家,壓迫在他少年時代幼小的心靈上時,其絕望的感覺,現在的青年們,還能想象於萬一嗎?能想象到這就是他們父兄輩當年的親身經曆,記憶猶新的現實曆史嗎?……而正文兄,他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千方百計找書來讀,以讀書為樂的,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時代,又使以百千萬計的同他有同樣讀書愛好的讀書種子,各舒其長,各得其所,這樣正文兄為《新民晚報》主編了《讀書樂》專刊,一晃就是十幾年過去了,正是如魚得水,其樂洋洋……

自然,讀書樂也是多種多樣的。學書不成去學劍,去學萬人敵、去學帝王術、去學革命偉人……億萬人仰望,其樂無窮……“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苦讀到博士後,飛到大洋彼岸,擁有專利、美金無窮,嬌妻美豔,又是樂子……總之,這也都是因多少讀了一些書所得的無窮歡樂。即使“讀書無用論”的創導者,也非舶來品,三百幾十年前的顏李學派顏習齋就提倡過,不過提倡此論者,也不是真不讀書,多少從小也讀熟“《三》、《百》、《千》”、“四書”、“五經”那套老書,大字不識,從小未受教育,這“讀書無用論”的高論也是創造不出來的。……不過說來說去,這些都還不是真的讀書樂,或讀書樂的真樂。大抵從小受教育讀書,小、中、大學,直到出洋留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讀書是一回事;從小把讀書當作嗜好,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想找本書讀,把書當作思想,感情的寄托,自小而大,自壯而老,始終離不開書的、把書當作最好業餘、工餘生活消遣的是另一回事。這後一種思想、感情的人,或才是真正讀書樂的享有者。“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些似乎都不是真正讀書樂者;“百藥難醫書史淫……”似乎又太沉重,也難得其樂;“好讀書不求甚解……”、“手卷拋書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亡書久似憶良朋”……似此等等,才是真的讀書樂者。按佛教規律講:有所謂而去讀書,不管多大學者,整天抱著問題去查書本,那始終是下乘;隻有把讀書當作生活,像吃飯、睡覺一樣,無所謂而讀書,才真正得到讀書樂的三昧,才是上乘。自然這是我個人的感受,並不要別人同意。正文兄主編《讀書樂》,自然是麵向全社會,是多層次,廣角度,並不僅限於我的感受,不過他既然屬序於我,我也應該先說清楚我個人的感受。因為他這個“讀書樂”,也包含著我的樂在其中的啊!友誼也就因此而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