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30或60公斤4枚
乘員:1名
(三)川西的正規J字頭飛機
在這一輪的局戰潮中,可能是因為在紫電項目中所顯示出的超乎軍方預料的能力,川西飛機公司一口氣獲得了J3和J6兩個局戰項目。
J3K的正式項目名稱是17試陸基戰鬥機。令人頗為疑惑的是,在當時川西自研的1號局戰正在順利進行中,實在沒有理由馬上研製同功能同等級的飛機。可能軍方自己也意識到這項計劃的荒謬,便在昭和17年度還沒有結束的1943年初宣布了J3K17試陸戰終止研發。對於這個型號,除了可能采用三菱MK9A發動機以外,沒有更多的資料存世。
川西的J字頭飛機中真正進入正式研製階段的是J6K1試製陣風陸基戰鬥機。
這個型號也有些令人疑惑。照常規來說,風字是用於海上製空、護航作戰的甲戰鬥機的標誌,何況本機的項目代號確實是18試甲戰。奇怪的是J字頭說明本機為用於地麵防空作戰的乙戰鬥機。在所有的8種J字頭機型中,這是唯一的一例甲戰。
18試甲戰從1943年下半年正式啟動。到1944年上半年,已經完成了木質實體模型樣機的測試。但就在此時,日本海軍終於意識到同時開發多種同類機型的荒謬,1944年7月8日,J6K1試製陣風戰鬥機研製中止。
J6K1試製陣風戰鬥機主要性能指標(計劃值)
全長 :10.118米
翼展 :12.500米
全高 :4.13米
機翼麵積: 26.00平方米
空重:不詳
正常起飛重量:4886公斤
翼載:187.9公斤/平方米
功重比:2.49公斤/馬力
發動機:中島譽42型風冷雙列星型18缸活塞發動機
功率:起飛時2200馬力
螺旋槳:住友VDM四葉定速螺旋槳
最大速度:在6000米高度上685公裏/小時
爬升:達到10000米高度需時13分20秒
實用升限:13600米
航程:2055公裏
武器: 機翼20毫米機炮6門/機頭,13.2毫米機槍2挺
(四)三菱J4M1閃電局地戰鬥機
1942年底,日本海軍向三菱方麵提出了研製14試局戰的後繼型的要求,即17試局地戰鬥機。17試局戰的性能要求如下:
最大速度不低於750公裏/小時
爬升到8000米高度需時在10分鍾以內
武器為30毫米機炮1門、20毫米機炮2門、30或60公斤炸彈2枚
軍方對於閃電的性能要求已經不是能用簡單的苛刻二字來形容的。不要說在此時,即便是在戰爭末期乃至戰後問世的活塞螺旋槳戰鬥機中,這也屬於最高水準的性能,基本上達到活塞式戰鬥機的性能極限。
為了達到這樣性能要求,三菱重工采用類似於震電的設計思路,即將發動機後置以節省寶貴的前部空間,最大限度的縮小飛機的迎風阻力。不過三菱重工並沒有大著膽子采用未經試驗的鴨式布局。或許是美國的P-38戰鬥機給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菱在設計J4M1時采用了近似於P-38的雙尾撐布局,但將一台發動機的螺旋槳置於機身後方。準確點說,其實這種布局更近似於瑞典在1943年研製的SaabJ-21戰鬥機。
這種布局確實可以有效降低飛機的迎風阻力而且空出的機身前部也很有利於安裝機載武器,不過由於存在飛行員跳傘逃生和發動機散熱等難題,將其實際投入使用的例子並不多。
試製閃電戰鬥機的動力采用了三菱正在研製中Ha43發動機的後置改進型Ha43-41型。在機身後部布置有發動機冷卻風扇的進氣口。為了避免平尾受到發動機後吹氣流衝擊,三菱特意為試製電光設計了一個高置的水平尾翼。
由於Ha43發動機的研製進度較慢,加上在風洞試驗中發現這種布局下水平尾翼還是會受到螺旋槳氣流的衝擊導致機體振動嚴重,很可能會大大拖延飛機的實用化進程。再加上軍方實際上更看好自己所設計的震電局戰,1944年7月,本機停止了繼續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