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陸路交通也被切斷,兩國之間的技術交流隻能通過潛艇運輸的方式進行。從日本到德國的航線長達15000海裏,途中需要通過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等美軍潛艇重點設伏的海域,又需跨越南大西洋上風急浪高的西風帶,最後還要穿越盟軍反潛力量雄厚的比斯開灣。不但花費的時間長,而且風險巨大。在此之前的3次遠航中,隻有一次獲得成功。為了保證這一次遠航的成功,日本海軍特地選調了曾經在瓜達爾卡納爾戰役期間以一次6發魚雷齊射命中5發,擊沉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各一艘、擊傷戰列艦一艘的日軍潛艇戰高手木梨鷹一中佐擔任艇長的伊-29號潛艇。
1943年12月17日,搭載著一批技術軍官的伊-29號潛艇從新加坡出航。經過將近3個月的連續航行之後,1944年3月11日,伊-29號駛入了當時在德國軍隊控製下的法國海軍基地洛裏昂。在這裏,伊-29號潛艇卸下了提供給德國的217噸錫、鎢和橡膠等戰略物資以及日本引為驕傲的氧氣魚雷和航空魚雷空中姿態穩定器等軍事裝備的樣品,又裝上了德國提供的火箭飛機、噴氣式戰鬥機、對空雷達、密碼機等德國的先進軍事裝備的樣品和全套製造圖紙。4月16日,伊-29號潛艇駛離洛裏昂軍港回國。此前一直滯留德國的海軍空技廠嚴穀英一技術中佐同船回國。
又經過將近3個月的遠航之後,7月14日,伊-29號潛艇回到了新加坡。由於海軍航空本部催得很急,嚴穀英一沒有繼續隨艇返回日本,而是隨身攜帶部分技術資料搭乘飛機飛回了東京羽田機場。結果這救了他一命。俗話說得好,行百裏者半九十。經曆了千辛萬苦才返回新加坡的伊-29號潛艇卻在從新加坡返回日本本土的最後航程中被美國潛艇鋸鰩號擊沉於巴士海峽,王牌艇長木梨鷹一以及絕大多數費盡心血才獲得的寶貴技術資料隨艇沉入海底,伊-29號的遠航還是失敗了。
幸好嚴穀英一中佐隨身攜帶著Me-163B的一些技術資料,如飛機的詳細三麵圖、火箭發動機的燃料配方、使用說明書等等。就依靠這些資料,日本開始了試製自己的火箭戰鬥機的嚐試。
由於Me-163的大多數資料都已經隨著伊-29號潛艇化成了太平洋上的泡沫,缺少可用樣本的情況下,對Me-163的仿製工作不得不從頭開始。
時值末世,一貫互相仇視的日本陸海軍也明白再不“精誠團結”一次,難免大家通通的都要死啦死啦的有,於是表現出了少有的協作態度。最終,確定由日本陸軍負責動力係統的研製,由日本海軍負責機體部分的再研製。陸軍方麵代號為Ki-200,海軍方麵代號為J8M1的試製工作正式啟動了。
J8M1的機體再設計工作由三菱重工負責,主持這個項目的便是曾經代替堀越二郎擔任雷電戰鬥機設計主任的高橋巳治郎。同時由於日本包括三菱在內的任何一家航空企業對於無尾布局都沒有任何經驗,所以三菱方麵又委托東京帝國大學航空研究所參與機體的研製工作。
當年9月,三菱重工完成了第一個木質全尺寸模型樣機,經過陸海軍方麵反複的審查之後,到11月,J8M的整體布局被陸海軍所接受。
在J8M1還處於研製階段的時候,已經被B-29逼急了的日本海軍就急不可待的組建了第一支J8M1的專用部隊——第312海軍航空隊。被某些日本曆史學者評價為日本海軍首屈一指的空戰專家柴田武雄大佐調任312空首任司令。
1944年12月26日,第一個無尾布局的木質滑翔技術驗證機試製完成,由第312海軍航空隊飛行員犬塚豐彥海軍大尉首飛獲得成功,證明了無尾布局的有效性。試飛成功後,一名312空的飛行員得意地寫下了“拔出秋水露三尺”的詩句。原則上日本海軍的局地戰鬥機應該X電命名,由於這件事,日本軍方便將此機命名為秋水(寶劍的美稱)。次年1月8日,仍然由犬塚豐彥大尉操縱下的秋水完成了首次牽引無動力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