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J之繁盛——日本海軍的專用陸基戰鬥機(1)(2 / 3)

從18試局戰的設計初衷來看,研製震電戰鬥機的主要考慮就是利用鴨式布局阻力小的優點提高飛機的高速性能。空技廠預期的最大平飛速度高達750公裏/小時,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活塞螺旋槳飛機的速度極限。同時由於發動機後置,前部機身空間可以用來全部安裝更大更多的武器。計劃中本機將裝備30毫米機炮4門,而且不必安裝影響射速的射擊調諧器,可謂是一舉兩得。會令後世的架空小說作者們如癡如醉的除了別具特色的造型以外,以750公裏/小時的最大速度輕鬆追該B-29,然後再用4門機炮的猛烈齊射將其打得淩空開花的壯觀場麵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問題是真的能那麼美嗎?

鴨式布局之所以不受歡迎,主因正是因為這種布局屬於先天性靜不穩定,非常難以操縱。從萊特兄弟之後,盡管也有若幹種試驗性的鴨式布局飛機問世,不過真正投入使用的少而又少,這種局麵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發生改變。在震電同期,美國陸航也研製了了類似布局的XP-55戰鬥機。以日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技術實力,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尤其是對於被零戰這種輕巧的小鳥慣壞了的日本飛行員來說,要接手這樣一架怪飛機恐怕更成問題。

具體到震電戰鬥機自身上,即便不考慮操縱性的問題,震電也一樣有大量的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存在。

首先,普通布局下螺旋槳高速旋轉時會有強勁的後吹氣流作用到機體上,對提高飛機的起飛性能相當有利。而震電由於螺旋槳位於機身後方,後吹氣流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震電的起降性能相當不怎麼樣,對機場的要求很高。這對於擁有大量臨山近海的機場的日本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

其次,由於震電飛機的螺旋槳後置,為了避免起飛時碰壞螺旋槳,震電的前三點式起落架特別高。加上起降性能不佳,正好是重蹈了紫電戰鬥機的覆轍。

第三,由於發動機後置,迎風將不會作用到發動機上,對於發動機的散熱是一項重大的考驗。

總的來說,即便三菱的發動機沒有發生延誤,即便戰爭沒有在8月15日結束,J7W1震電戰鬥機距離實用化也還早得很,假設真的有那一天的話。如果匆匆投入現役,成為新一代“殺人機”的概率還比較高。

到戰敗時,九州島飛機公司隻完成了一架J7W1震電戰鬥機的原型機。戰敗後,接近於完成的第2、3號機被技術人員焚毀,1號機也受到了相當的破壞。戰後,唯一一架原型機被美軍接收運回國內。美軍也沒什麼興趣讓這架飛機重上天空,就以分解狀態保存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至今。

J7W1試製震電戰鬥機主要性能指標(計劃值)

全長:9.760米

翼展:11.11米

全高:3.55米

機翼麵積:20.50 平方米

空重:3525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495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5228公斤

翼載:153.2公斤/平方米

功重比:2.29公斤/馬力

發動機:三菱Ha-43-42星型雙列18缸活塞發動機

功率:起飛時2130馬力,

螺旋槳:住友VDM六葉定速螺旋槳,直徑3.50米

油箱容量:不詳

最大速度:在8700米高度上750公裏/小時

巡航速度:在4000米高度上425公裏/小時

爬升:750米/分

實用升限:12200米

航程:1000-2000公裏

武器:17試30毫米機炮4門,每門炮備彈60發

炸彈:30或60公斤4枚

乘員:1名

(二)來自德國的贈禮——三菱J8M1火箭戰鬥機秋水

1942年4月,納粹德國在世界上首次研製出了具有實用性的火箭飛機——梅塞施密特Me-163型彗星火箭動力戰鬥機。1943年春夏之交,日本駐德國海軍武官處和海軍駐德軍事觀察員將這個消息傳回了日本國內。由於火箭飛機具有遙遙領先於活塞螺旋槳飛機的卓越飛行速度和爬升性能,對於攔截敵高空高速目標特別有利,因此這個消息引起了正在為如何才能成功攔截具有超高飛行性能的B-29轟炸機而苦惱的日本軍方的巨大興趣。正好納粹德國也很願意向自己的東方盟國轉讓軍事技術以增強日本的軍事實力,更多的牽製美英盟軍。雙方一拍即合,納粹德國同意向日本轉讓包括Me-163火箭飛機、Me-262噴氣式飛機的製造技術在內的一些先進軍事技術,日本用自己的軍事技術和一些戰略物資進行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