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J之繁盛——日本海軍的專用陸基戰鬥機(1)(1 / 3)

前麵提到過,在零式艦戰之前,日本海軍隻有一種戰鬥機的分類,那就是艦載戰鬥機-或者理解為製空戰鬥機也沒什麼問題。機種型號上一律以字母A打頭。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逐漸意識到隻憑借艦載戰鬥機一種難以滿足多類型空中作戰的需要,以後又逐步增加了局地戰鬥機和夜間戰鬥機兩種新形式的戰鬥機。1943年以後,日本海軍又將戰鬥機的分類進一步調整為用於與敵戰鬥機爭奪製空權的甲戰鬥機、用於攔截攻擊敵方大型作戰飛機的乙戰鬥機和用於夜間防空作戰的丙戰鬥機。這三種分類在機種型號上依次使用A、J、S來表示。

太平洋戰爭中期,麵對優勢的美國陸海軍航空兵,日本海軍倍感防空作戰壓力的沉重。為了改變這一點,在J1N月光和J2M雷電之後,喜歡走極端的日本人一下子向若幹的廠商發出了多種J字頭陸基防空戰鬥機的試製要求。一時間,J字頭局從J3一口氣排列到了J8。戰顯示出一副不尋常的繁盛景象。

(一)傳說之鴨——九州島J7W1局地戰鬥機震電

在這一大堆J字頭防空戰鬥機中,在今天若論名聲響亮,恐怕九州島J7W1震電自稱第二,絕對沒有哪家敢自認第一。憑著一副二戰中少有的平尾前置、螺旋槳後置的怪異造型,在信奉特立獨行就是強的日本,震電一直是日本的架空作品、漫畫、遊戲、動畫的當紅主角,出場率未必會次於世紀名機零戰。而且從來是一出場便威風八麵,打得超空中堡壘灰飛煙滅。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真實的震電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在機翼前方安裝小型輔助翼麵的設想其實不算什麼新鮮東西。萊特兄弟所發明的最早的實用型飛機飛行者1號其實就是這種布局。但由於采用鴨式布局的飛機動、靜穩定性都很低,在可以精確控製飛機操縱麵運動狀態的計算機和電傳操縱技術普及之前,指望用飛行員的人力來控製飛機的姿態很不現實,所以在那之後的幾十年間很少有飛機采用這樣的布局。

1942年,日本海軍航空技術廠的技術軍官鶴野正靜大尉對鴨式布局產生了興趣。在他看來,正常布局的飛機將動力、操縱、駕駛等重要設備都集中在機體前段,座艙後麵的機身部分其實是浪費的。如果將發動機、螺旋槳置於機身後段,正好就可以與前段的武器、駕駛員座艙保持平衡,充分利用了機身空間。這樣,在同等動力、火力的條件下,作戰飛機就可以製造得更輕更小。同時由於機身阻力減小,飛機也有可能達到更高的飛行速度。

1943年8月,空技廠對鶴野的構想進行了風洞試驗。1944年1月,空技廠又試製了小型鴨式布局滑翔機進行了拖曳滑翔試驗。兩次試驗都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空技廠正式轉入了實際試製的進程。考慮到絕大多數航空工業企業此時都沒有多餘的能力用於新機的研製,空技廠最後選中了曾經生產過不少教練機、偵察機的九州島飛機公司。

1944年5月,海軍正式向九州島飛機公司發出了18試局地戰鬥機的研製意向。到當年年底,18試局戰的製圖工作完成,實機的試製工作正式啟動。此後由於東海大地震和美軍的空襲,18試局戰預訂采用的三菱Ha43型發動機的生產瀕於停頓,原型機的製造受到一定的延誤。

1945年6月,J7W1試製震電1號原型機終於完成。8月3日,震電1號機首飛獲得成功。6日、8日,1號機又上天轉了幾圈。隨後,飽受折磨的Ha43發動機出現機械故障。在對三菱方麵的技術人員的等待之中,震電迎來了戰爭的結束。

作為一架鴨式布局的活塞螺旋槳戰鬥機,J7W1震電具有很多自身的特色。

首先,震電將大功率的三菱Ha43型發動機置於機身後部,驅動一具六葉VDM定速螺旋槳。變傳統的前置螺旋槳“拉”動飛機為“推”動飛機向前運動。由於螺旋槳後置,為了避免起飛時撞壞槳葉,九州島飛機公司威震電設計了一副相當長的前三點式起落架,安裝於兩翼之下的主起落架高達1.8米。同時,還是由於螺旋槳後置,為了避免飛行員跳傘時正好撞上螺旋槳,預訂從2號機開始,九州島飛機公司將螺旋槳設計成可拋棄式。在螺旋槳轂處安裝起爆裝置,飛行員跳傘時可以啟動開關將螺旋槳炸掉。這與今天某些戰鬥直升機所采用的彈射座椅有些近似。

其次,震電在生產性方麵也做了不少考慮,預計量產時的零部件總數可能隻有零戰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