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A之絕響——三菱A7M 烈風艦載戰鬥機(2)(1 / 3)

(二)烈風的真容

在機體方麵,烈風采用了與雷電戰鬥機相類似的思路,即將發動機空氣進氣口置於發動機整流罩內部,然後從前段向後逐漸絞細。從前端的大型螺旋槳轂到飛機尾端,基本上呈兩端細中間粗的紡錘狀。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可以相當程度上降低飛機機體的阻力。從減阻的角度上來說,烈風戰鬥機在二戰時期屬於最優秀的水平。

在機翼方麵,烈風戰鬥機的采用了30平方米的超大型機翼。下單翼的內翼段平直,外翼段帶有2度小上反角。這種布局在二戰期間的日本陸海軍單發戰鬥機中可算是絕無僅有,而與死對頭格魯曼F6F戰鬥機的機翼相當近似。與雷電戰鬥機一樣,烈風戰鬥機機翼的內翼段為層流翼型,外翼段為普通翼型。為了兼顧起降性能和空戰的盤旋性能,烈風戰鬥機采用裂縫式襟翼和機動襟翼相結合的母子式的雙重襟翼。不過由於到戰敗時三菱公司也沒有將機動襟翼裝機實測,所以這個雙重襟翼到底是什麼樣子在今天已經難以考證了。

最早的A7M1原型機機翼為普通的油箱,到修改為正式的A7M2之後,便更換為自封油箱。由於自封油箱的橡膠塗層會占據一定的容積,所以A7M2的航程比A7M1有所減小。

在設計階段,軍方曾經希望烈風戰鬥機具備450節的大俯衝速度。實際上這個指標並沒有實現。改進後的A7M2的理論計算值為416節。與同期的美國海軍戰鬥機F6F-5、F4U-4和F8F-1相比大體相當相差無幾。但考慮到這個數值為純理論值,未經實際驗證,真正的量產型烈風11型恐怕比美國同級戰鬥機還是有所不如的。

動力方麵,如前所述,早期的A7M1采用了中島譽22型發動機。與紫電改、彩雲所采用的譽21型相比,譽22型在設計上增加了強製冷卻風扇和燃油噴射裝置。實際上,由於燃油噴射裝置進度緩慢,A7M1所裝備譽22型其實是未完成的半吊子發動機。A7M1飛行性能比理論值還差不少或許與此有關。

A7M2所采用的三菱Ha43-11型發動機(MK9A的陸海軍通用編號)從理論上來說可能是當時日本最好的航空發動機,至少三菱重工名古屋發動機研究所是這麼說的。按照製作方的說法,這台發動機將具備世界上最高的性能、最小的迎風阻力和最佳的可靠性性。至於這三個最到底有多少水分,由於Ha43-11從來沒有投入過正式的量產,所以也就無考了。當時預訂采用這台發動機的還有海軍的推進式螺旋槳布局局地戰鬥機J4M1閃電和著名的鴨式布局的九州島J7W1震電與陸軍的Ki-74、Ki-83高空高速戰鬥機。除此之外,紫電改戰鬥機、彩雲偵察機、流星改攻擊機與陸軍的4式戰鬥機也都有換用Ha43發動機的計劃。不過由於本機的進度過遲,實際裝機試用的僅有烈風改和Ki-74、Ki-83而已。從試用的結果看,Ha43的性能確實可能比譽要好,不過三菱公司所吹噓的可靠性似乎也就是那麼回事。曆史上,九州島試製震電戰鬥機就是在首飛之後就遭遇發動機故障,結果在維修結束前就迎來了戰敗之日。

武器方麵,最早的A7M1采用了99式2號20毫米機炮和3式13.2毫米機槍各兩挺的裝備,與陸軍同期的Ki-844式戰鬥機疾風基本相當。到烈風11型定型之時,軍方已經要求統一采用4門99式2號4型20毫米機炮。當時日本海軍已經研製出了提高射速的99式2號5型20毫米機炮並預定裝備於烈風改戰鬥機,具體裝備情況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