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聽話的乖寶寶這一次也急眼了,身為堂堂的海軍首席製造商,居然要給才剛剛入行的小弟弟打下手,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一次在與軍方人士的溝通中,三菱方麵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勢態度,無論如何也要把MK9A發動機裝在A7M1上試試。最後海軍方麵還是不得不默認了三菱的要求,停止繼續研製A7M1但是默許三菱方麵以代稱A7M2的臨時名義研製裝備三菱發動機的改進型,算作MK9A發動機的試驗機。盡管海軍方麵其實很清楚在航母已經完全不可能出海作戰的時候,繼續發展艦戰並沒有太大價值。
得到軍方默許的三菱重工方麵以背水一戰的態度投入了對A7M2的試製。
改進型的試製以令人驚異的速度進行著。到1944年10月,由A7M1的6號機修改而成的A7M2的原型機1號機就試製完成。在接下來的10幾次試飛中,A7M2表現出了良好的性能,最大平飛速度337節,爬升到6000米高度需時6分5秒,比最早的設計要求相差無幾。
接下來海軍方麵的表現也很有趣。考慮到A7M2實際上隻是一架技術驗證機,試飛成功以後三菱方麵就將飛機分解,將發動機移作他用。恰在此時,12月19日,從空技廠發來了電報,通知三菱重工立即把“試製烈風改”戰鬥機交付海軍做進一步測試,然後又發出了將原有的8架A7M1全部修改成A7M2的要求。通常來說,這也就意味著A7M2已經被軍方所選中,即將投產列裝。
眼看著烈風改戰鬥機終於要功德圓滿了,這時候老天爺和美國佬偏又來湊趣。先是12月7日的東海大地震,然後在12月13日,三菱重工名古屋發動機製造廠遭到B-29的夜間轟炸,MK9A發動機的生產線和已經完成的發動機一起化為廢鐵。一直到2月份,三菱才重新造出新的發動機裝備1號機。
在進一步的測試中,試飛員小福田租少佐對於A7M2的性能讚不絕口。晚年,在他的回憶錄中,他仍然認為憑借小翼載和空戰襟翼,A7M2具有不亞於零戰的盤旋性能,機動性還在紫電改之上,綜合性能為世界之冠。在歐美的作戰飛機基本上已經拋棄了小翼載的設計思想,改成強調剩餘功率的能量機動的二戰末期,這種思路還真是非常別致。要知道在德國英國美國,全新概念的噴氣式戰鬥機都已經上天多時了,然而由於地震和空襲的影響,三菱重工大規模量產MK9A發動機已經基本無望。為此,日本海軍方麵也無可奈何的為昭和20年度定出了區區170架A7M2的生產計劃。6月,A7M2終於擺脫了“試製”的字樣,正式定型為A7M2烈風11型戰鬥機。
即便是170架的年產量,三菱重工事實上也是無能力完成了。由於地震、轟炸和戰時大疏散的影響,到戰爭結束時,整個烈風家族也隻完成了8架A7M1的原型機,其中3架得以更換發動機演變成A7M2,一架在空襲中被炸毀,其他4架沒有來得及進行改裝,量產型1號機還在生產線上便迎來了戰爭的結束。
烈風在戰後的曆史說法有些不一致。能確認的是有兩架在美軍的空襲中被徹底炸毀,一架在疏散途中墜毀。據一直負責烈風的試飛工作的小福田租少佐回憶,在美軍方麵提出接收烈風戰鬥機時,剩餘的烈風全部以無法飛行為借口沒有交出隨後被徹底銷毀。未完成的量產型1號機被工人燒毀後殘骸投入名古屋附近的海裏。三菱方麵也有人回憶曾經勉強湊出來一架交給美軍應付差事。這可能指的是1945年8月18日在三澤基地向美軍投降的A7M2第3號原型機。不過在美國的檔案資料中,截至今天為止也沒有發現美軍曾經調查試驗過烈風的記錄。按照常理來說,作為日本海軍的末代艦載戰鬥機、零戰的直係後裔,如果美軍真的獲得過烈風,應該不至於連一絲蛛絲馬跡都沒有。這架飛機在此前的空襲中已經被美軍戰鬥機發射的火箭彈炸壞,向美軍投降後很可能被技術人員們徹底破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