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A之絕響——三菱A7M 烈風艦載戰鬥機(1)(2 / 3)

作為拋開堀越二郎本人也是三菱重工的員工這一點不說,作為要為17試艦戰的成敗承擔主要責任的設計主任,從一開始堀越本人就對NK9H持有一種高度的不信任感,他更看好動力比較充裕的自家公司的製品。按照三菱方麵的計算結果,即便采用翼載荷較大的第二方案,采用NK9H發動機的17試艦戰的性能也難以達標。而海軍的觀點則正好相反。由於MK9A的進度比較慢,軍方認為不可能趕上飛機研製的進度,所以強烈要求三菱方麵采用中島公司的製品。雙方爭吵數月之後,無奈海軍航空本部再一次表現出了頑固到了不可理喻的態度。一句話,我就是要中島的。最終,堀越本人也無奈而又憤怒的表示:“反正這東西是海軍的訂貨,海軍愛怎麼用怎麼用吧。”

當年9月,中島NK9H發動機被日本陸海軍同時選中定型,這也就是著名的譽係列發動機。無可奈何之下,堀越設計團隊隻得按照軍方的要求以開始了以譽發動機作為主動力的設計。

設計工作從一開始就倒黴至極。由於堀越的團隊需要同時負責零戰和雷電的改進工作,再加上全新機型的研製工作,勞動強度可以想象。設計工作開始後不久,從9試單戰時期就加入團隊的老成員吉川義雄就因為過度疲勞與世長辭。設計主任堀越二郎本人從上一次病倒之後身體狀況也一直不佳,難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再加上三菱的製造能力此時全集中在對於日本海軍來說至關重要的零戰和1式陸攻的生產上,根本抽不出足夠的人手用於新機的試製,A7M1的試製工作進行得十分緩慢。一直到1944年4月,17試艦戰的1號原型機才試製完成。

1944年5月12日,在試飛員誌賀淑雄少佐的駕駛下,A7M1首次飛上藍天。

在接下的試飛中,A7M1的表現令人張口結舌。試飛員們發現,飛機的操縱性、機動性、視野、起降性都能令人滿意,可惜速度、爬升就差得遠了。飛來飛去,17試艦戰的最大速度始終就是徘徊在310節上下,爬升到6000米高度需時10分左右,比當時已經裝備的零戰52型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提高。綜合性能比已有的紫電11型要好但有明顯不如紫電改戰鬥機。無論設計師們怎麼樣再拿出來減阻大法,飛行性能也該怎樣還是怎樣。

三菱重工方麵在反複檢查了自己的設計之後,確認機體方麵沒有什麼大問題,所以將懷疑的目光轉向了譽發動機身上。經過自己的測試,三菱重工向海軍方麵提出,A7M1所采用的譽22型發動機在6000米高度上輸出功率充其量也隻能達到1300馬力左右,比中島飛機公司提供的理論值低20%左右,並強烈要求換用已經接近於定型的三菱MK9A。

三菱方麵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據當時負責為紫電改戰鬥機編製操縱說明書的嚴穀英一技術中佐回憶,後期生產的譽20係列發動機與此前的譽10係列發動機相比,製造質量大幅度下降,性能差了不少於10%。而三菱重工用於試製17試艦戰的譽22型發動機恰恰就屬於製造質量最爛的批次。

可能有朋友會問了,就算譽發動機的實際性能不達標,那不是紫電改戰鬥機也飛得好好的嗎?應該說紫電改戰鬥機的綜合性能的確是不錯的,比烈風要強。不過紫電改的量產型性能比原型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也是事實。再加上A7M1的設計初衷是艦載戰鬥機,對起降要求和盤旋性能的要求都要更高,所以烈風對翼載荷要求很高,機翼麵積和機身重量都要大大超過紫電改。這也就是堀越二郎這種特別擅長機身減阻的設計高手,換個別人來設計恐怕A7M1還飛不出比紫電改差點不多的成績。

航空本部顯然沒有耐心和興趣接受三菱的意見。1944年8月,軍方向三菱方麵發出指令,要求停止17試艦戰的研製工作,三菱重工全麵轉產紫電改戰鬥機。應該說,在研製17試艦戰方麵軍方幹了很多蠢事之後,這倒算是難得的正確的補救措施。烈風好壞拋開不談,至少緩不救急。二戰期間日本的軍工生產一直存在這攤子鋪得過大導致分散製造能力效率低下的嚴重弊端。集中精力製造生產性較好性能也能滿足需要的紫電改戰鬥機,以後等技術成熟時再逐步改進,這才是戰爭末期最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