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由海到陸,來自水機廠商的最後傑作(2)(2 / 3)

原來的層流翼型和自動空戰襟翼已經被證明有效,自然予以保留。

武器方麵軍方沒有提出更多的要求,1號原型機仍然是7.7毫米機槍和20毫米機炮各兩挺(門)。以後生產的原型機又在機翼下方又增加了一對20毫米機炮。突出的機炮艙看起來相當顯眼。

就這樣,川西飛機公司果然創造了奇跡。從開始立項之後僅僅用了8個月,1號局戰的第1號原型機就試製完成了。1942年的最後1天,在陸軍伊丹機場,1號局戰1號機首飛獲得成功。

這個令人驚異的成績也給了海軍方麵很大的震動。戰爭形勢正在轉壞,求機若渴的海軍方麵不再無動於衷,立即主動向川西公司方麵發出試製訂單,要求增加製造7架原型機以供軍方做進一步測試。“代稱1號局戰”也變成了“試製紫電”局地戰鬥機。紫色的閃電既符合海軍以X電命名陸基防空戰鬥機的規則,又是中國古代名劍的名字。日本海軍用這樣一個雙關語的名字命名N1K1-J,看來對這個機型真的開始寄托希望了,然後川西苦惱也就是開始了。

首先是飛機的心髒或者說紫電戰鬥機實現高性能的希望之所在——那台譽發動機。從賬麵性能上看,譽發動機確實很優秀,體積小、重量輕而功率強勁,除了不適合生產以外別無缺點。而這唯一的缺點就要足了命。譽發動機實在太難伺候了。從問世之日起,譽係列發動機就一直飽受漏油、過熱、螺旋槳減速機構燒蝕、點火不良等等各種故障的困擾。這甚至不能說是戰爭後期缺少熟練技術工人和美軍轟炸機的原因,因為在戰爭形勢還不算很緊張,日本本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的1943年上半年投產初期,譽係列發動機的質量也是一樣糟糕。曆史上,采用譽係列發動機的日本陸海軍飛機沒有一種不是令地勤人員頭疼欲裂的問題寶寶。

戰爭末期,第343航空隊所屬的偵查第4飛行隊所裝備16架彩雲高速偵察機中,居然有8架因為發動機狀況不佳而無法使用,譽係列發動機質量之差可見一斑。在戰後,譽係列發動機一方麵被評價為日本航空技術所生產出的奇跡的發動機,另一方麵也被評價為無視日本國情的純粹理想產物,結果怎麼樣也難以正常使用的有缺陷的發動機。以日本當時的薄弱的工業基礎和缺少質量控製的狀態來說,要大批量生產出性能如此優秀的發動機也確實不太現實。

除了故障頻傳的譽發動機以外,新采用的住友VDM四葉螺旋槳也很悲劇。就如同前麵提到過的雷電戰鬥機的螺旋槳一樣,住友金屬公司根本就難以生產出合格的電驅動設備,最後不得不更換回老式的液壓驅動。

由於譽發動機和VDM螺旋槳的結合故障頻傳導致試飛工作時斷時續進展相當不順利,以至於川西飛機公司的工作人員憤怒地質問軍方人員,到底是要試驗我們的飛機還是用我們的飛機試驗發動機?

譽發動機品質固然不佳,而川西飛機公司所提供的二節伸縮式起落架也是一樣的悲劇,如果不評價為更悲劇的話。由於二節式起落架強度不足,導致試飛中降落時經常折斷起落架。此外,還有伸縮機構工作狀態不佳導致收放起落架時間過長的毛病。為此,川西飛機公司的技術人員可算是操碎了心。無奈先天不良造成的弊端通過後天的修修補補得到改善並不現實,在紫電戰鬥機的整個服役期內,起落架故障造成的事故一直沒斷過。除了全麵修改設計對飛機做大手術以外,這個弊端就不可能得到解決。

除此之外,飛行中飛掉座艙蓋、飛行中副翼蒙皮脫落等等大大小小的故障也頻頻出現。

在重要的飛行性能方麵,試製紫電戰鬥機同樣沒能達到公司的要求。按照川西方麵的計算,本機本應具備350節(650公裏/小時)的最大時速。而在實際飛行中,飛機的速度從來沒有突破過583公裏/小時,約合315節,比期望值差得很遠,充氣量也就是比零戰52好一點而已。

不過日本海軍已經等不及了。麵對正在不斷增加的美軍新式作戰飛機,零戰係列已經越來越顯得有心無力。既然試製紫電的機體較大動力也很充足,可以容納更強的火力、更堅固的機體,飛行性能也比零戰要好一些,1943年8月10日,海軍航空本部就向川西飛機公司正式發出訂單,要求川西飛機公司立即投入量產,並且提出在昭和18海軍年度中——即1944年3月底之前,川西至少要完成260架紫電戰鬥機的生產,盡管在紫電戰鬥機的操縱說明書中,都一樣強調“設計並不完善,可供改進的餘地相當大”。很明顯,所有的弊病都不可能立即解決,那就以後再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