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由海到陸,來自水機廠商的最後傑作(2)(1 / 3)

(二)強風上陸化身為利劍

(1)紫電戰鬥機的誕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川西飛機公司內部上層也就將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一番討論。很顯然,川西飛機公司所拿手的大型水上巡邏機和水上偵察機都不可能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力,隻能屬於有一定作用的輔助性機種。公司的未來必須是由海上向陸上轉移。當時,公司內部共拿出了三個可供預期的項目,即將研製中的大型四發水上飛機修改成陸基的遠程轟炸機、研製全新的艦載攻擊機和將研製中15試水上戰鬥機修改成陸基戰鬥機。經過討論,第三種方案的可行性最高。

1941年12月28日,15試水戰的主任設計師菊原靜男帶著將水戰陸上化的構想找到日本海軍航空本部技術部,向軍方成員介紹了自己公司的設想。對於海軍方麵來說,此時交給三菱重工研製的15試局戰進展並不很快,而且軍方也在考慮將即將啟動的新一代艦戰也將交給三菱重工。盡管軍方對於從無陸基和艦載戰鬥機研製經驗的川西飛機公司的能力表示有些懷疑,不過既然川西飛機公司方麵自己主動表示願意研製一種陸基戰鬥機,而且既然是研製中的水機上陸,難度也不會太高,那麼作為三菱重工項目的備用品,海軍方麵自然沒什麼理由予以拒絕,反正又不需要軍方投入預算。1942年4月15日,軍方同意了川西飛機公司以“N1K1-J代稱1號局地戰鬥機(仮稱一號局地戦闘機,這裏的“仮”其實就是臨時的意思)”的名義在15試水戰的基礎上研製一種新型陸基戰鬥機。唯一的要求,就是川西必須在一年之內完成研製。從項目的名稱,也能看出N1K1-J實際上無非就是個臨時性的項目,完成得好我就要,完成得不好那你就認倒黴。

對於川西飛機公司來說,日本海軍方麵不肯正式投資立項也有好處。軍方不肯投入資金自然也就不好意思提出一大堆的性能指標對項目指手畫腳,因為川西公司方麵獲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主性。

取得了軍方的研製許可後,菊原靜男設計師便立即轉入飛機的具體設計工作。

首先是選擇一台合適的發動機。在1942年上半年,日本唯一的現實可用的大功率航空發動機還是三菱的火星係列。不過如果采用火星,顯然就又走回了強風的老路,結局不會比三菱的雷電更好,被軍方直接槍斃的可能性倒是很大。因此,菊原決定冒險采用當時尚在試驗中的中島新型小直徑大功率的譽係列發動機。譽係列發動機的功率理論值不遜於甚至超過雷電戰鬥機所采用的火星23型,而直徑卻隻有1180毫米,隻比現役最好的榮21型發動機大30毫米,功率卻要超出70%以上,為日本二戰後期使用範圍最廣泛的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廣泛應用於二戰後期日本陸海軍的眾多高速機型中。於是,菊原靜男在可選的產品中選用了譽係列發動機和住友VDM四葉定速螺旋槳作為他的新飛機的主動力。

由於譽係列發動機的直徑隻比榮係列略大,而比火星係列小160毫米,用在15試水戰的機體上自然不會再顯得頭部過大,確切點說其實是有點小。本來,用譽發動機設計一架全新的小直徑機身戰鬥機當然更合適些,不過既然海軍隻給了一年的期限,川西公司方麵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在機體上做過多的修型。為了與有點嫌大的機體相配合,菊原為發動機設計了一個大型的發動機罩。在發動機罩上下方配置有大型的汽化器和潤滑油冷卻用進氣口。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小直徑發動機迎風阻力小的優點,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二戰期間各國戰鬥機其實更偏愛下單翼布局,問題是菊原沒有足夠的時間在機翼上做如此大的調整,於是不得不沿用了強風水戰的中單翼布局。中單翼布局本來並不算什麼大問題,畢竟美國人的格魯曼F4F艦載戰鬥機就是中單翼布局。零戰殺手F6F戰鬥機的機翼位置雖然比較靠下,但仍然屬於中單翼布局。麻煩的問題主要是起落架的設計。中單翼布局下,為了保持機身高度避免螺旋槳達到地麵上,就必須采用比較長的起落架。而較長的起落架如果以傳統的方式折疊收入機翼內部的話,又會占用機翼內安裝武器的寶貴空間。作為水上飛機,強風的浮筒反正是固定的,沒有這方麵的顧慮,強風上陸可就非得把這個問題解決才行。

F4F戰鬥機的起落架從側麵收入機身,F6F戰鬥機的起落架旋轉90度後向後方收入機翼,這都是很有效的解決方法。菊原采用的則是另一種方法。他將起落架設計成兩段的類似於拉杆天線的結構,起飛後收起落架時,下段起落架收入上段後再收入機翼內。降落放出起落架時,處置方法則正好相反。事實證明,後來的紫電戰鬥機的壞名聲起碼有一半是這個中單翼布局加兩段收放式起落架的結果。由於結構複雜而又強度不足,在整個服役生涯中,紫電戰鬥機的事故率令日軍飛行員們聞風喪膽。海軍方麵隨便出個難題都能折騰死人。當然,川西飛機公司方麵在戰鬥機設計上缺少相關的經驗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