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由海到陸,來自水機廠商的最後傑作(1)(1 / 3)

川西N1K紫電、紫電改戰鬥機。

在二戰前的日本,主要有三菱重工、中島飛機、川崎飛機、川西飛機、愛知鍾表電機等幾個飛機製造廠商。其中三菱、中島兩家公司的實力最強,生產的機型從戰鬥機、轟炸機到魚雷攻擊機、魚雷攻擊機、教練機、運輸機等,涵蓋了日本陸海軍航空隊的所有機種。川崎飛機公司的實力較前兩者略遜,產品主要以單發和雙發戰鬥機為主。在這個範圍內川崎的實力並不見得遜於三菱和中島。日本陸軍航空隊采用的川崎戰鬥機比較多。愛知鍾表電機公司的實力又比川崎差一些,但在生產俯衝轟炸機方麵經驗豐富,實力超強,有“艦爆之愛知”的美譽,日本海軍所裝備過的所有艦載俯衝轟炸機型中,除D4Y彗星出自空技廠的手筆之外,其他全部由愛知公司設計生產。此外,愛知公司也為日本海軍生產了不少水上偵察機。

川西飛機公司的創建者是日本川西財閥領導人川西清兵衛,20年代初期他曾經與中島飛機公司的開創者中島知久平有過合作關係。與中島的合作關係終止後,川西清兵衛又創建了自己的飛機製造公司也就是川西飛機公司。在大型水上飛機的方麵,川西飛機公司的研製能力為日本之冠,放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屬於最強的行列。川西飛機公司所研製生產的H6K97式大型水上飛機(日語中稱為飛行艇或大艇)和H8K2式大型水上飛機在當時都屬於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上巡邏機,在太平洋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日本海軍所裝備過的末代和公認為性能最優不遜於當時美軍第一線機型的製式戰鬥機恰恰就出自這樣一個從來與戰鬥機無緣的製造廠商。這種飛機,就是N1K2-J紫電改(或者叫紫電21型)戰鬥機。

(一)從海到陸的開端——強風水戰

根據中日戰爭初期的作戰經驗,日本海軍航空隊認為在未來的太平洋戰場上,將水上戰鬥機部署到難以修建機場的前線島嶼基地用於防空作戰以彌補航空母艦的不足可能是個不錯的主意。因此,1940年9月,海軍航空本部向日本首屈一指的水上飛機製造廠商川西飛機公司發出研製意向,要求川西以15試水戰的名義研製一種專用的水上戰鬥機。根據軍方的要求,15試水戰應具備如下性能:

最大速度:在5000米高度上310節

航程:按時間計算應具備6小時以上的巡航能力

武器:20毫米機炮2門(或13毫米機槍2挺)+7.7毫米機槍2挺或7.7毫米機槍4挺

炸彈:30公斤2枚

不得不承認,零戰的成功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讓海軍航空本部的官員們徹底失去了循序漸進客觀務實的概念,給新開發的機型規定設計指標時不是量力而為之而是隨心所欲。我們已經知道,當時日本海軍已有的最新式戰鬥機零戰21型最大飛行速度為533公裏/小時,大約折合288節。由零戰發展而來的2式水戰最大速度為437公裏/小時,折合236節。海軍要求的性能值比零戰21型這種當時的高速艦載戰鬥機還要高出22節,比尚未問世的的2式水戰要超出74節。比剛剛進入研製階段的15試局戰也隻低15節,與J2M1的原型機基本相當。航程方麵,要求的性能值基本上相當於零戰的三分之二。以一架為了從水麵上起飛而必須加裝大型的浮筒的水上飛機來說,要具備這樣的性能顯然不可能。

接到研製意向的川西公司方麵自然不敢這麼說。正好在這前一年,日本海軍也委托川西研製14試高速水上偵察機(未來的E15K紫雲高速水偵,這個機型基本失敗),水偵和水戰同屬單發高速水上飛機,共同之處不少,所以川西飛機公司就大體上將這兩個項目並案處理,采用了諸多同樣的技術。

15試水戰的設計主任由菊原靜男擔任,作為川西飛機公司最好的飛機設計師,未來的紫電和紫電改戰鬥機也是出自他的手筆。

動力方麵,考慮到軍方對於飛行速度的高要求,和同期的堀越二郎一樣,菊原靜男也選用了當時日本國內功率最大的三菱火星係列發動機。當然由於火星發動機的大直徑,15試水戰也同樣采用了類似於三菱雷電戰鬥機的兩頭細中間粗的紡錘形機身,將發動機置於前段偏後的位置上,從發動機整流罩向前方絞細一直到螺旋槳轂。在前麵筆者提到過,這種別致的設計風格出自日本海軍航空技術廠的手筆,所以雷電和15試水上戰鬥機會有這個類似的特點也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