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包爾篇
在曆時近4年的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一直沒有裝備自己的專用夜間戰鬥機。僅有的一種專用的夜間戰鬥機S1A1天光到戰敗時也隻製成了兩架原型機而且全部在美軍空襲中被擊毀。從1943年5月持續到戰敗之日的兩年多時間裏,日本海軍就是依靠上述的這幾隻蝦兵蟹將支撐著整個夜空。
2式陸偵變身為夜戰月光之後,空技廠忙不迭的又為拉包爾空運來多套夜戰改裝組件,用於251航空隊陸偵分隊的夜戰改裝。到1943年6月,251空所擁有的全部2式陸偵都已經改裝為月光夜戰。
6月10日,月光取得了第二次空戰的機會。這一次建功的是由小野了飛曹長駕駛,濱野喜作特務中尉擔任偵查員的機組。在交戰中,濱野機組與地麵探照燈相配合,再次擊落擊傷B-17轟炸機各一架。
到當年的6月底,第251海軍航空隊夜間戰鬥機分隊宣稱共取得了11架擊落、1架擊傷的戰果。其中有7架屬於最早取得戰績的工藤重敏上飛曹。以這個戰績,工藤重敏成為日本曆史上第一名夜間戰鬥機王牌。為此,第11航空艦隊司令長官草鹿任一中將向工藤上飛曹頒發了嘉獎用的軍刀。
7月,戰爭的焦點轉向布幹維爾島。於是,251航空隊所屬的夜間戰鬥機隊奉命調往巴拉勒島上的基地,為日軍在布幹維爾的主要基地布因提供夜間掩護。在7月的交戰中,月光夜戰開始遭遇到美機的還擊。除此之外,美國陸軍在A-20轟炸機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夜間戰鬥機P-70也開始應用於太平洋戰場,月光夜戰隊的日子開始變得難過了。7月20日,在與一架美國陸軍第13航空隊的B-24轟炸機的交戰中,一架月光被美機的自衛機槍擊落墜海,一名日軍飛行員戰死。這是月光夜戰的第一個戰鬥損失。
這一時期,月光夜戰除了用於夜間防空作戰以外,也參加了不少次對美軍魚雷艇、登陸艇、地麵設施的攻擊。對空作戰中很少有機會使用的下方機炮在這種場合很是起了點作用。這時候已經有了斜向機炮偏執狂初期症狀的小園中佐為此想出了新點子,他要求在月光夜戰的機身右下方安裝炮口指向左下方的20毫米機炮。這樣,月光夜戰就可以以美軍的小型艦船為圓心盤旋飛行,用下方機炮對目標進行長時間掃射,而且射擊諸元不需要做太多調整。
要說小園安名中佐的這個思路其實和後來的空中炮艇AC-47、AC-130型武裝運輸機的概念差不多,也不能說沒道理。問題是小園版空中炮艇機的火炮橫向固定安裝於機身下方,與飛機中軸線成90度角。飛行員要在駕駛的同時觀察目標和彈道都非常吃力。飛機在盤旋飛行時機身傾斜角不可能一成不變,稍有變化彈道就不知道飛到哪去了。作為目標的美軍小型艦艇也不可能固定在海麵上挨打。以美軍目標為圓心穩定盤旋掃射根本沒有可能。今天的武裝運輸機的火炮也不是固定安裝的,對地麵目標射擊時一樣需要火控係統對射擊諸元做出精確調整。更何況與二戰時期的一門小機炮所能提供的火力密度與現代武裝運輸機相比差距是若幹個數量級的。技術的差距使今天的好主意放在60多年以前就是個蠢主意。
雖然說空技廠一樣覺得小園的新點子很荒唐,不過經過第一次斜向機炮事件之後,作為日本海軍首席夜間空戰權威,小園也是積累下了不少的威望值,空技廠再也不敢小看小園安名的頭腦,隻得耐著性子改裝了兩架飛機投入到南太平洋前線試用。可惜這一次小園的好主意沒有奏效,在布幹維爾前線去的擊中艦船戰果的還是普通的下方斜向機炮,小園版空中炮艇就此無疾而終了。